同样是发达国家,同样是成熟市场,美国的表现却不太一样。2006-2012年,2013年前后美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是下降的,这主要与当时低迷的经济状况有关系,所以人们减少了肉类的消费,所以这是消费降级的过程。近几年,尤其从2015-2017年,人均消费量又有变化,有些肉类如禽肉、猪肉的消费量都超过了2006年的水平,牛肉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目前还是远远低于2006年的水平。所以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对于肉食的态度不一样,美国的消费者不太挑剔和讲究,对环保和动物福利等方面没有像欧洲那样在意。 全球肉类消费结构在变化 全球肉类消费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禽肉消费量的增长和红肉消费量的下降,这实际上是健康意识的增加。由于有这样的健康意识,白肉被认为含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使得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无论消费者对肉食的态度如何,但有一个趋势是共同的,即健康意识的增强。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发布了一个报告,谈到红肉的摄入,尤其是加工肉的摄入和癌症之间的关系,这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关于无抗肉类的反应,地球之友、美国自然资源学会和其他几家的非政府组织一起做了研究,对美国25家快餐店,包括一些比较高档的休闲餐厅做了调研。调研把这些餐厅分成不同的等级,最高的A级,代表这些餐厅已经完全使用了无抗肉类;B级代表他们在部分的肉类供应已经开始使用无抗的肉类;C+级是麦当劳,麦当劳已经有了时间表,按照时间表,2018年1月份,麦当劳就要在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以及巴西停止使用抗生素,2019年底要在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供应商中停止抗生素的使用,全球范围内要在2027年达到无抗的措施,即麦当劳的中国市场要在2027年左右实行无抗。最低的评级是F级,如肯德基。被评为F级的是指这些餐饮公司或者还没有政策公布出来,或者是形成了无抗的政策但没有按照他们的承诺执行,所以被评为F级。美国对无抗的诉求虽然是25个快餐店,但是快餐店背后的生产体系都要相应做出改变。 替代肉制品的发展 关于替代肉制品很多人会联想到人造肉类,人造肉制品分为四类:第一种仿肉制品,如有些炸肉排,并不是真正的肉,而是非肉源的炸肉排或者是牛肉汉堡,还有手撕牛肉、手撕猪肉,实际上是燕麦做的。在牛肉汉堡中会添加甜菜汁,使得牛肉汉堡在咬的时候有红色的汁体流出来,所以叫仿肉制品,不管是从口味上还是感官上都很逼真。第二种是植物蛋白产品,植物蛋白产品不一定会做成仿肉品,但是会替代肉制品,如豆腐、坚果汉堡等。第三种是新型的蛋白来源,来源于海藻、昆虫、菌类等物种,很多西方人对昆虫的接受程度很高。第四种是实验室用动物细胞培养出来的干净肉类。为什么叫干净肉类?因为不用饲料,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副作用,2016年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试吃的试验。替代肉制品已经成为投资者和大型肉类公司的投资热点。一些追逐创新精神的企业或者个人,如比尔盖茨或谷歌都投资了替代肉制品的企业,甚至一些传统的食品公司和传统的肉类公司也开始涉足替代肉制品领域。新型蛋白的投资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投资热点之一,很多的投资者都非常看好替代肉制品的发展。 4、世界肉类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荷兰合作银行使用国家的统计数据和海关的进出口数据,做了一个人均消费分析。2000年之前肉类人均消费量的年复合增长率非常高,2000年之后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010年以后进一步下降,尤其是禽肉和猪肉。未来5年,我们认为,中国的猪肉年复合增长率小于1%,牛肉的消费可能最快,会超过禽肉和猪肉的增长。当然,牛肉的消费不完全是由国内生产来决定的,更多地由进口来供应。在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中高收入家庭的消费会继续增长并且出现消费升级,但低收入家庭会更加敏感于市场价格,随时调整肉类的消费,所以不同群体对于经济变化会有不同的反应。消费升级带来的影响会大过消费降级带来的影响,所以尽管消费降级带来的影响是数量的增长变缓,但是消费升级带来的是市场价值稳步地增长。 中国的消费者比较接近英国的或者欧洲的消费者,即中国的消费者比较挑剔、讲究。中国消费者有比较高的食品安全和健康的意识,但是在环保和动物福利方面还有待于提高。中国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上愿意出高价购买更安全的食品,或者付出高价来在健康方面做出努力。2017年,摩尔森对中国消费者最近的调查报告显示,汽车、电子产品是受访者消费升级的主要方向。这份调查里有两个食品:肉类和乳制品,在肉类和乳制品方面分别有30%和3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愿意有高档化的消费升级。 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区人均GDP最低,其饮食特点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如谷物和薯类,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在印度和东南亚之间,饮食的选项已经开始减少碳水化合物,增加鸡蛋、肉类、乳制品和肉类加工的食品。中国城市的人均GDP和中欧比较接近,在饮食选项方面也更加减少碳水化合物,增加了预制食品和快餐的消费。美国是人均GDP最高的国家,其饮食特点也是开始更多地消费有机食品和功能食品。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在2020年时,其人均GDP会增长2万美元左右,和其他国家如日本、澳大利亚等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是我们认为中国的高端消费市场会越过一些消费曲线来直接靠近西方一些国家的饮食特点,即更加追求新鲜、便利、营养甚至一些无抗、有机的食品。 面对消费市场出现的新趋势,生产系统如何应对?我们做过一个附加值的阶梯模型,最下面的是传统肉类,传统肉类是指在农贸市场销售的大宗肉类食品;往上是高端肉类,只供超市或者网上的生鲜超市,以及一些包装的小分割产品;然后是高附加值肉类,如有机猪肉或半成品;再上面是一些高附加值肉食产品,即食或即热或一些符合潮流的消费肉食产品;最上面的是品牌食品,到了这个环节,肉已经不是一个产品,只是其中的一个原料,食品的原料。所以,我们注意到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肉类公司开始向食品公司进行转型,如荷美尔公司。很多年前,荷美尔就声称它不是一个肉类公司,而是一个食品公司。巴西食品也是声称自己是一个食品公司。美国的泰森也在进行战略的转移,转向食品公司。本人认为,他们一方面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多地接近消费者来进行细分市场精准的营销。 |
上一篇:成熟的美国生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