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瘦肉型商品猪的饲养管理 1.技术概述。所谓瘦肉型商品猪是指以生产商品瘦肉为目的,体重90千克~100千克屠宰,其瘦肉率在50%以上的杂种猪。即用瘦肉型猪作父本,与地方良种母猪或一代杂种母猪或外来良种母猪杂交产生的后代。在生产瘦肉型商品猪的过程中采用标准化饲养,选择品种优良、配以高效的饲养管理和防疫技术,进而生产出优质瘦肉型商品猪。 2.生产瘦肉型商品猪的基本要求育肥的环境条件: (1)建立圈舍的消毒与防疫制度。在进猪之前必须对猪舍、圈栏、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要彻底清扫猪舍走道,猪栏内的粪便、垫草等污物,用水洗刷干净后再进行消毒,猪栏、走道、墙壁等可用2%~3%的苛性钠(火碱)水溶液喷洒消毒,停半天或一天后再用清水冲洗猪栏和地面。墙壁也可用20%石灰乳粉刷。应提前消毒饲槽、饲喂用具、车辆等,消毒后洗刷干净备用。 进猪后要严格执行防疫制度,禁止外来人员等进入猪舍,并定期用百毒杀等对猪只安全的消毒液进行带猪消毒。 (2)合理组群。不同杂交组合的仔猪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和行为表现,有不同的营养需要和生产潜力,合在一起饲养既会使其互相干扰影响生长,又因不能兼顾各杂交组合的不同营养需要和生产潜力而使各自的生产性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按杂交组合分群,可避免因生活习性不同而造成相互干扰采食和休息,并且因营养需要、生产潜力相同而使得同一群的猪只发育整齐,同期出栏。还要注意按性别、体重大小和强弱进行组群。 稳定的动物群体环境是动物个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群体环境的变化对动物个体是一种不良刺激。因此要求组群后相对固定,因为每一次重新组群后,大约需两周时间,才能建立起比较安定的新群居秩序,在最初的2天~3天,往往会发生频繁的个体间争斗。所以,猪群每重组一次,猪只一周内很少增重,确实需要进行调群时,要按照“留弱不留强”(即把处于不利争斗地位或较弱小的猪只留在原圈,把较强的并进去),“拆多不拆少”(即把较少的猪留在原圈,把较多的猪并进去),“夜并昼不并”(即要把两群猪合并为一群时,在夜间并群)的原则进行,并加强调群后2天~3天内的管理,尽量减少发生争斗。 (3)饲养密度与群的大小。在正常情况下,动物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总要保持一定距离,群体密度过大时,使个体间冲突增加,炎热季节还会使圈内局部气温过高而降低猪的食欲,这些都会影响猪只的正常体息、健康和采食,因而影响猪的增重和饲料利用率。随着猪体重的增大,适宜圈舍面积逐渐增大。为满足猪对圈栏面积的需求,又保证肥育期间不调群,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移动的栏杆圈栏。这样既可以随猪只体重增大相应地扩大圈栏面积,又可避免调群造成的应激。 (4)调教。猪一般多在门口、低洼处、潮湿处、圈角等处排泄,排泄时间多在喂饲前或是在睡觉刚起来时。因此,如果在调群转入新圈以前,事先把圈舍打扫干净,特别是猪床处,并在指定的排泄区堆放少量的粪便或泼点水,然后再把猪调入,可使猪养成定点排便的习惯。如果这样仍有个别猪只不按指定地点排泄,应将其粪便铲到指定地点并守候看管,经过3天~5天猪只就会养成采食、卧睡、排泄三角定位的习惯。调教成败的关键在于抓得早(猪进入新圈前即进行),抓得勤(勤守候、勤看管)。 (5)温度。生长肥育猪的适宜温度为15℃~23℃,适宜温度随猪体重的不同而不同。在适宜温度下,猪的增重快,饲料利用率高。过冷过热都会影响猪只生产潜力的发挥,温度低时会增强猪的代谢,多消耗饲料来维持正常体温,降低日增重,增加单位增重的耗料量。舍内温度在4℃以下时,会使增重下降50%,而单位增重的耗料量是最适温度时的两倍。温度过高时,为增强散热,猪只的呼吸频率增高,食欲降低,采食量下降,增重速度减慢,如果再加之通风不良,饮水不足,还会引起中暑死亡。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必须加强管理,做好防寒保温,防暑降温工作。 (6)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以40%~75%为宜。对猪影响较大的是低温高湿和高温高湿。低温高湿,会加剧体热的散失,加重低温对猪只的不利影响;高温高湿,会影响猪只的体表蒸发散热,阻碍猪的体热平衡调节,加剧高温所造成的危害。同时,空气湿度过大时,还会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容易引起饲料、垫草的霉变。但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0%也对猪不利,容易引起皮肤和外露黏膜干裂,降低其防卫能力,会增加呼吸道和皮肤疾患。 (7)空气新鲜度。肉猪舍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的限制指标是,二氧化碳不超过0.2%,氨的浓度在0.02毫克/升以内,硫化氢应控制在0.015毫克/升以下。因此,在猪舍建筑时要考虑猪舍通风换气的需要,设置必要的换气通道,安装必要的通风换气设备。在构筑塑料棚舍时,也要留足通风孔以利换气。在管理上,要注意经常打扫猪栏,保持圈舍清洁,减少污浊气体及水汽的产生,以保证舍内空气的清新和适宜的温度、湿度。 |
上一篇:生猪养殖主推技术介绍(一)
下一篇:计算机在猪场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