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精细加工处于空白 牧民将牦牛直接出售多,粗加工少,更无精加工,基本处于出卖初级产品阶段。缺乏牦牛系列产品深加工体系,产品结构单一,有老产品、老面孔、小规模等特点。牦牛产品的精细加工业薄弱,优质绿色的牦牛产品急需高、精、尖新技术加工业的支撑,才能提高产品的价值。 2.5 基础设施落后 尽管国家对青、藏、川、甘等地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但远不能满足抗灾保畜需要,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饲草生产体系、良种繁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草畜生产机械化缺乏,科研推广力量薄弱,草原建设和草原监理力度小等诸多问题,使有特色的我国牦牛业未形成优势产业走向世界。 3、发展对策: 3.1 做好牦牛纯种繁育 牦牛具有高度的抗逆性,有极强的采食能力,是一个宝贵的基因库。在高寒牧区,牦牛是不可缺少的优良畜种,是以草换肉奶的典型草食家畜,搞好牦牛本品种选种选配,对发展牧区经济和维护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很高的价值。保种好才能经济利用好,产地各省区要做好本品种繁育,建立核心区,排除干扰,提高当地良种的品质和生产力。对牦牛的优良类群要精心选育。同时,要慎重计划搞好育种,培育专门化品种,以便大幅度提高牦牛生产力。 3.2 搞好真犏牛繁殖利用 使用黄牛等外来公牛和母牦牛杂交,产生的第1代杂交优势种称真犏牛,生产性能高于牦牛,经济效益好,要大量繁殖利用。而公牦牛与黄牛等母牛交配产生假犏牛,生产性能低下,要避免。在经济杂交上要严格控制,防止不同品种的乱交乱配,造成品种退化。 3.3 保护利用野牦牛 野牦牛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山草甸,对高寒草原有很强的适应性,是改良牦牛品种的优良天然基因库。应在有野牦牛生存的唐古拉山、祁连山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促进野牦牛发展,不仅是发展野牦牛的需要,更是保存牦牛最佳种质资源的需要。对家牦牛导入野牦牛血液,会提高牦牛的生产性能。 3.4 改良天然草地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改良天然草地,开展草原补播、种草、施肥、灌溉、防治草原病、虫、鼠、毒草侵害,进行围栏、水利建设等。加强草原监理,依法治草,划区轮牧,以草定畜,实现畜草平衡,遏制草原退化。 3.5 推广实用技术 合理划分草场,两季、三季、四季和机动备用草场并举,宏观上做到科学放牧。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推广冬春补饲昼夜放牧、暖棚养畜、科学饲养育肥、饲草加工调制、经济杂交、卫生保健等技术措施。建设环保棚圈、定居点,提高抗灾能力。依据水草丰欠,精准实行季节畜牧业、年度畜牧业,提高饲料报酬率。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发挥种畜价值,提高牦牛生产力。搞好疫病防治,提高成活率。优化种群结构,提高出栏率。研制推广挤奶机、剪毛机、割草机等先进的牧业机械,提高劳动效率。 3.6 实施产业化开发 牦牛奶肉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是绿色食品,符合世界食品新潮流。积极研发牦牛奶、牦牛肉、保健品、生化医药、皮衣系列及牦牛工艺品等系列产品,进一步扩大牦牛畜产品市场。加强政策、资金、科技投入力量,出台倾斜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创造国际名牌,扩大出口;走公司+基地+牧户的路子,实现生产方式由粗放数量型向集约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化开发,促进产业升级,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促进牦牛业的发展壮大。 4、前景分析: 牦牛业一直是我国藏区重要的经济基础和支柱产业,发展牦牛业对提高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繁荣藏区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对促进西部大开发,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振兴牦牛业有利于振兴藏民族。选择以牦牛业为切入点,既可有效利用优势资源,又能充分调动牧民积极性,使藏区人民普遍受益,达到富藏民、强中国的目标。 牦牛肉蛋白质高(约21%),脂肪低,氨基酸全,品质佳,风味好。牦牛奶浓稠,干物质(18%)、脂肪(7%)及蛋白质(5%)含量高。毛皮有特色,开发价值大。据测算,对牦牛肉、乳、毛、皮、骨、血等进行综合开发,可获得高出原料5倍的经济增加值,仅牦牛业可实现几百亿的产值。 总之,我国牦牛是一个综合生产性能很强的畜种,牦牛业是产业链很长的大产业,开发和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
上一篇:云南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小规模奶牛饲养存在的弊端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