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畜牧动态 > 规范标准 > 文章

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指引

时间:2025-11-02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奶牛乳房炎(Mastitis in Dairy Cow)是奶牛乳腺组织感染病原微生物,或受到物理、化学等因素刺激后产生的一种炎性反应。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乳腺组织出现红、肿、热、痛等局部炎症表现;泌乳量显著降低;乳汁性状显著下降,表现为乳汁颜色、气味异常等;部分病例伴有体温升高及乳中体细胞数异常等症状。该病是奶牛最常见且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本指引规定了奶牛乳房炎的诊断、治疗、预防的技术要求。

1 诊断

1.1 流行特点

该病多发生于饲养密度高、环境卫生条件差的舍饲牛群。泌乳早期的高产奶牛,尤其是经产牛、乳头形态不佳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发病风险显著增高。奶牛临床乳房炎平均发病率为 2%左右,亚临床乳房炎患病率可达 40%~50%。不同地区、不同养殖模式间流行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1.2 发病原因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感染、环境卫生不良、饲养管理不当及个体易感性等。

1.2.1 病原微生物

常见病原有细菌、真菌、病毒、霉形体等,主要包括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等。病原可分为传染性病原(如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等)和环境性病原(如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奶牛在围产期发生难产、产后瘫痪(低钙血症)、胎衣不下及酮病等代谢性疾病和产科疾病,会破坏生理稳态,也会增加乳房炎的发病风险。

1.2.2 奶牛营养

营养状况是影响奶牛免疫功能和乳房健康的重要因素,营养物质不足或过高都可导致机体代谢紊乱,降低奶牛免疫力,增加乳房炎的易感性。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失衡,尤其是泌乳早期能量负平衡严重时,易引发免疫抑制,降低乳腺组织抗病能力。此外,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维持乳腺黏膜屏障完整性及抗氧化防御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1.2.3 管理因素

不良的饲养环境和管理操作显著增加发病风险,主要包括:牛舍潮湿、粪污清理不及时、卧床垫料污染等导致环境病原载量升高;挤奶程序不规范,如挤奶前未有效清洁乳头、挤奶后未实施乳头药浴;挤奶设备维护不当,造成真空波动或套杯损伤;乳头消毒不严格,导致病原交叉传播;干奶期管理疏漏,如干奶药选择不当或封口不严。

1.2.4 个体因素

奶牛自身状态亦影响发病风险,高危个体包括:高龄奶牛、泌乳高峰期产奶量过高,机体代谢负担加重,免疫力相对低下;经产牛、乳头形态异常(如乳头过长、松弛)者屏障功能减弱;亚临床型乳房炎奶牛营养失衡(如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导致抗病力下降。某些杂交奶牛患病机率高于纯种奶牛,且荷斯坦牛的体细胞数通常高于其他品种。

1.2.5 应激因素

冷热应激、频繁转群、粗暴驱赶(如鞭打)、采食变质、发霉或污染的饲料等均可引起乳房炎发病率上升。

1.3 临床症状

奶牛乳房炎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亚临床型乳房炎(又称隐性乳房炎)。前者具有明显的乳腺组织病变和乳汁异常;后者无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易被忽视,需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上一篇:主要畜禽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饲料配制技术指导意见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