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0 点击: 次 来源:河北省农业农村厅 作者:佚名 - 小 + 大
近期,我省大部地区出现连续降水过程,局地农田出现积水。受连阴雨影响,全省玉米收获推迟、茬口衔接偏紧,局地土壤黏重、机械难以下田,对冬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针对当前气象条件和生产形势,冀中南粮食主产区以“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为主,是全省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秋季连续降雨易导致土壤湿黏板结、农机陷车、秸秆霉变,且秋收后需抢时衔接小麦播种;冀东地区兼具玉米、水稻种植,滨海稻区秸秆处理需适配盐碱土特性;冀西北农牧区以饲用玉米为主,秸秆饲料化需求突出。结合全省连续降雨的气象条件与区域生产特性,省农业农村厅农业资源环境处、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联合冀中南农业农村系统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协同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组,按“排涝保通、优机提质、分类还田、安全离田”技术路线,制定针对性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建议如下: 一、秸秆科学还田 (一)冀中南粮食主产区 冀中南粮食主产区玉米秸秆占比高,连续降雨容易导致土壤黏重难耕作、秸秆腐解慢等问题,需围绕小麦衔接优化技术细节。 1.排涝降渍 平原低洼地块:优先疏通“支渠、斗渠、农渠”三级排水网,人工清淤堵塞渠道;积水深度>10cm的地块,采用3寸以上水泵抽排,抽排口远离小麦播种预留区以防泥水淤积。 丘陵坡地:沿等高线开挖V型排水沟,防止雨水冲刷导致土壤板结,同时避免切断小麦播种行。 在机具选择上,优先选用履带式农机,或把轮式农机改造为半履带式,也可加装驱动轮胎增加接地面积,避免轮式农机陷机破坏耕层。若短期内无法排水(≥3天)或农机无法进地,需根据秸秆湿度、后续农时需求选择临时处理方式,避免秸秆长期滞留田间引发病害(如玉米大斑病病原菌随湿秸秆扩散)。 2.秸秆粉碎 玉米秸秆用带切碎抛撒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粉碎长度约5cm、呈撕裂状,留茬高度≤8cm,粉碎合格率≥95%,抛撒不均匀率≤20%。 对田间积水严重、局部倒伏人工收获玉米地块,若地块积水已排干但土壤黏重(农机下陷深度>8cm),可将秸秆人工粉碎(用小型秸秆铡草机,粉碎长度5~10cm)后,均匀撒施在田间;撒施后用锄头、耙子等工具将碎秸秆浅埋入土(深度5~8cm),或覆盖在玉米根茬周围,起到保墒、抑制杂草的作用,同时避免秸秆贴地霉变。 3.秸秆还田方式 玉米秸秆可采用翻埋还田,作业前进行耕深、耕幅、水平、入土和正位调整,使秸秆完全被掩埋在耕层中。深翻还田要求玉米秸秆深翻入土,耕深大于25cm。翻耕后秸秆翻埋要严密,耕后用齿耙进行整平压实作业,无坷垃。土壤耕层厚度<25cm的地区需避免深耕破坏犁底层。也可采用旋耕还田,用旋耕机将秸秆混埋入土,耕深约15cm;深旋作业用旋耕压实一体机,耕深>25cm,连续2~3年旋耕的地块需翻耕1次,深度>25cm。 4.施肥与麦播 玉米秸秆深翻还田前施基肥,其中,磷、钾肥及锌肥一次性全部用作基肥,氮肥一半作基肥、一半于拔节期追肥,或用小麦专用缓释肥一次性基肥施入。小麦播种需推迟1~2天(待土壤沉实),深度4~5cm(比无秸秆还田地块深1cm),小麦播种后要根据天气和土壤含水量情况进行镇压。 |
下一篇:没有了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