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伪狂犬病的免疫控制策略
时间:2009-07-16 点击:
次 来源:王荣祥等 作者:阳光网站 - 小 + 大
4.2 感染猪场的控制策略 对于感染猪场,预防伪狂犬病的重要手段是用基因缺失弱毒苗接种猪,提高易感猪群的免疫力,降低阳性猪群病毒的排放时间和数量,产生母源抗体保护初生小猪。后备种猪配种前1个月要进行2次免疫接种;怀孕母猪分娩前4周~6周免疫接种;公猪每年免疫接种3次;断乳仔猪4周龄、10周龄~11周龄各免疫接种1次。当猪群发生疫情时,应及时给全场未发病猪(尤其是母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在疫情平息后,按常规免疫程序执行常规免疫接种。实践证明紧急免疫接种可显著减少猪场经济损失。 4.3 强化饲养管理 猪场感染伪狂犬病后要控制、清除该病的难度非常大。只有在做好免疫接种的基础上,结合完善的生产、防疫管理,才可大大减少伪狂犬病的扩散蔓延。在饲养管理方面,实行早期(3周龄)断奶、多点生产方式、隔离饲养和全进全出等管理方法,是控制伪狂犬病的有效手段。在防疫管理方面,做到定期检测猪群,对阳性猪要严格限制其活动,对阴性猪应给予注射基因(灭活)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并逐步用阴性种猪代替阳性种猪。 4.4 坚持严格的消毒制度 发现有可疑的患猪应及时封锁、隔离病猪,消毒猪舍和周围环境,发病猪舍用20 g/L~30 g/L氢氧化钠液与200 g/L石灰水混合消毒,粪便、污水用消毒液严格处理后才可排放,限制病原扩散,并对全场猪群尤其是仔猪实施紧急预防接种。同时注意清除各种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包括栏舍消毒、人员车辆进出消毒和杀虫、灭蝇、灭鼠等,其中灭鼠问题是猪场控制伪狂犬病过程中绝不能忽视的工作,因为鼠类是病毒的主要带毒者与传播媒介,猪感染大多是由于采食被老鼠污染的饲料所致[6]。 5 小结 5.1 免疫接种可明显提高猪场整体生产性能 本病传染迅速,发病率、死亡率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且带毒猪(隐性感染的成年猪)长期带毒排毒,成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使猪场整体生产性能降低,2008年4月至7月,笔者在一家万头猪场用南京天邦伪狂犬病基因缺失高效弱毒苗试验时,发现注射该疫苗猪群生产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其中28日龄断奶体重增加0.9 kg、断奶仔猪的成活率增加5.6%,呼吸道疾病明显减少、母猪繁殖障碍比率(流产、死胎、复配)降低6.6%。各大小猪场对本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不管在本场曾经发生与否,都必须严格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同时要把好引种关和加强饲养管理[7],最好做到自繁自养,严防本病的发生。 5.2 高效苗(即抗原含量≥106.3TCID50/头份)推广应用已成必然 基因缺失弱毒苗能克服普通弱毒苗易产生毒力返强的弱点,既安全无副作用,又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特别适合各种猪群的免疫。目前由于接种时母源抗体的干扰、加上疫苗的保存不当或接种方法不科学,最重要是猪的个体差异与免疫抑制等因素,致使免疫效果不尽人意[8],因此应用高效苗(即抗原含量≥106.3TCID50/头份)已成必然。 5.3 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维持母猪高抗体水平 免疫母猪的目的是要使仔猪通过吮乳而获得高滴度的被动免疫[9]。因此,要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水平,严格执行免疫程序,维持母猪高抗体水平是保护仔猪的主要手段,是控制本病发生的关键。感染野毒后的母猪长期带毒,免疫感染野毒的母猪,能显著地减少其病毒的排放数量和排放持续时间。这将有助于防止和预防带毒猪的病毒在猪群内扩散,能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5.4 探究发病主要原因,完善免疫程序 猪伪狂犬病确实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主要原因是养猪场(户)选购疫苗时只注意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或盲目迷信多基因缺失苗的优点,造成免疫后达不到有效的保护而导致非典型病例发生。对该病的免疫程序,目前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做了研究。由于疫苗抗原含量、母源抗体高低、猪群污染程度不同,免疫程序各异[10]。至于猪伪狂犬病gE基因缺失疫苗的免疫程序问题,笔者将不断努力,继续探讨和修订,使之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