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牧达人 > 畜牧达人 > 文章

养猪院士——熊远著

时间:2025-02-2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张晓铮 - 小 + 大

国际上,畜禽基因组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开始进行猪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目标是寻找如瘦肉率、抗病性等重要经济指标相关的基因位点。熊远著大胆接受并运用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包括“基因”理论,通过不断地选择、杂交,培育出抗应激系瘦肉猪,既保证了瘦肉率的优势,又保持了肉质的美味度,实现了瘦肉猪的品种优化。

2000年,苏玉虹和熊远著发表的《猪的肉质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对相关基因进行详细的阐释,并指出影响肉质的主效基因有猪氟烷基因和RN基因。第二年,熊远著等人发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种猪选育中的应用》一文,该文章详细介绍了猪分子生物研究进展,分子遗传育种中所涉及的基因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种猪选育中应用的优点和实例。

面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猪的快速发展,熊远著的反应既积极又冷静。他认为,科研人员不能因为社会上对转基因技术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质疑,就放弃研究,要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能够免遭恶意的“转基因侵害”,就要改变转基因研究在当时相对滞后的状态。

开创生猪养殖新征程

20世纪80年代,熊远著关于“引进优良父本猪种开展猪种改良和进行瘦肉猪培育”的方案,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于是,他为了引进优秀猪种多次带团出国考察。

1980年3月至5月,熊远著应原外贸部和原农业部畜牧总局邀请参加中国种猪考察贸易小组远赴丹麦、英国考察交流。在此期间,熊远著在丹麦参观了若干个猪场,并对其猪场的优选群、管理方式、种猪类型和主要性状等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在国外考察期间,熊远著争分夺秒地学习、观摩、实验、总结,他在丹麦期间,看遍了丹麦有关养猪学、屠宰、销售、饲养以及管理方面的资料。

熊远著深刻地意识到,一个严密的繁育体系以及一整套严密的、科学的选种制度是丹麦能生产出高质量猪种的最主要原因,这也是最值得我国瘦肉猪育种工作者认真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1984年,熊远著一行顺利地将丹麦的优质种猪运回国内。同行专家评价熊远著,虽然他不是研究猪育种的第一人,因为还有许振英、李炳坦、张仲葛等老一辈研究者,但是他却可以说是引进丹麦猪、美国杜洛克、大约克猪的第一人,同时也是搞瘦肉型猪的第一人。

后期他又分别赴巴西、法国、英国、美国等国进行实地考察。熊远著多次出国交流的经历直接促进了我国瘦肉型猪育种工作和杂交生产的展开,加速了我国商品瘦肉猪生产的蓬勃发展。

熊远著重视为科研攻关搭建学术平台,并因此形成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他先后倡导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以及原农业部种猪质检中心、原农业部猪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家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1.5万头规模的育种试验场。其中,主持建立的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机构——中国武汉种猪测定中心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种猪测定平台,将养猪理论与具体的养猪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是我国养猪界首个“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水平实践平台,标志着我国种猪测定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迈进,受到了国家与行业的高度重视。

同时,他也特别注重研究与生产的结合,一直致力于科研成果的推广和成果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2001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开始举办的种猪拍卖会,每届都能吸引来自国内外数以千计的养猪界相关人士前来参展观展,对良种推广和种猪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活动,让更多人懂得品种在养猪生产中的贡献率,也让养猪界的研究者、企业家、技术能手和相关产业人士互通信息,使有关养猪形势、品种改良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专家讲座深受欢迎。

熊远著常引朱熹的话教导弟子:“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只有经过脚踏实地的实践工作,才能将所持理念、数据转换为有用的知识信息,才能去验证自己的假设、判断并获得新的突破。

2013年,年过八旬早已满头银发的熊远著以毛笔郑重写下了“实践出真知”几个字,以寄语他的同行和青年学者们。这是他以一生的科研学术经历写下的肺腑之言和成功秘籍。

上一篇:第四届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名单

下一篇:秦英林:养猪路上的奋进与担当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