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25 点击: 次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作者:张晓铮 - 小 + 大
从此,熊远著与猪棚相伴前后长达十六年。早期的猪舍都是草棚子,一到夏天,蚊子苍蝇漫天飞,猪粪臭气熏天。而熊远著休息的地方就是在猪舍旁边搭的草棚子。每天早上四点多熊远著要拖着板车到十几里外的湖里打草,来做一天的青饲料,上午和工人们一起挑几十担水拌猪饲料。冬天还要搬石头,修院墙。除了干农活外,熊远著白天还要在猪棚里观察、测量,与饲养人员交流;晚上回到草棚,立马坐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做记录、写总结。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却逐渐喜欢上了养猪生活。为了保住初生猪仔的生命,他甚至在冬天里把小猪放到自己被窝里取暖,对着嘴给小猪吹气,不怕脏不怕累,真可谓虔敬用心,这和刚上大学时他对专业的心态已是判若两人。虽然臭,虽然脏,虽然累,熊远著学习到了在课堂上学习不到的东西,每当回想仍满怀感激。他曾笑言:“只要走进猪棚,自己的心情就特别好。” “重新上了一次大学” 从1963年到1965年,熊远著主持承担了湖北地方猪种资源调查的重任,足迹遍布湖北及毗邻省份的66个县市,对湖北省地方猪种的类型、特征、源流、分布以及性状形成的条件、过程、民间养殖经验等进行了详细追踪调查,并及时完成了信息登录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这次湖北地方猪种调查,使他深入到现实养猪的第一线。当时的调查方法虽然传统,但其中所经历的感性经验却弥足珍贵,也磨炼了他的意志品质和团队领导能力。 1966年,作为湖北省猪种区域规划工作组的成员,熊远著参与完成了《湖北省地方猪种类型的调查研究》。调查确定了监利“狮子头”猪、通城“一字眉”猪及咸丰、利川“二眉猪”为本省当时的地方良种。熊远著当时没有意识到,正是这些地方良种为他后来的育种奠定了基础。 1979年4月至1984年,当时的农业部组织开展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以及《中国猪品种志》的编写,由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张仲葛任编写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李炳坦和南京农学院畜牧系教授陈效华任副组长,熊远著成为调查组的组员。 5年间,他先后赴浙江、湖南、广东、广西、安徽、苏州、海南、东北及西北等地,对猪品种的形成历史、生态环境、数量、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活性能和利用现状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调查,足迹遍及全国。 这次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国猪种资源的家底;基本解决了地方品种中的“同(品)种异名”和“同名异(品)种”问题;并核定了中国地方猪品种可划分为六大类型。熊远著负责编写“华中两头乌猪种”等七个猪种志初稿。在第一次调查中的监利“狮子头”猪、通城“一字眉”猪都被归为了“中华两头乌”。 全面的调查为猪的品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参与调查的熊远著庆幸能因此与养猪界学术大家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能系统经历调查到整理分析的全过程。 一线调查所发现的本地良种,为后来的杂交试验、种猪测定等积累了早期的朴素经验,也使熊远著深感改良猪种的紧迫性。对他来说,“感觉就像重上了一次大学。” “湖北白猪”的诞生 熊远著的办公室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密密麻麻的档案盒,其档案资料分类之清晰、数量之庞大着实令人惊叹。从课题最初的申报立项到最终获得科研成果结项,细微的有如猪仔日常的体测数据,宏观的有如科研成果汇报书,一应俱全。这些档案完整地记录了他的科研历程。 |
上一篇:第四届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名单
下一篇:秦英林:养猪路上的奋进与担当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