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2-04 点击: 次 来源:现代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仔猪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猪蓝耳病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尤其是出生后一周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妊娠母猪在怀孕期间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导致繁殖障碍等问题,如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等。 猪群没有进行有效的疫苗免疫,或者免疫程序不合理、疫苗质量不佳等,都可能导致猪群对猪蓝耳病的抵抗力不足。此外,猪群受其他疫病感染、营养不良等影响,会降低猪群的免疫应答能力,增加发病风险。比如,蓝耳病病毒感染可导致猪瘟疫苗免疫效果差,还可能引起严重的免疫缺陷,使地方流行性疾病频繁发生。 2、环境因素 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环境对猪蓝耳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猪舍通风不良,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会刺激猪的呼吸道黏膜,降低猪的免疫力,增加感染猪蓝耳病的风险。例如,在环境卫生状况差或饲养管理不当的猪场,PRRSV 单独感染可能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猪舍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都可能使猪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容易感染疾病。在季节交替、气温骤变等时期,猪也容易产生应激反应,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猪蓝耳病的可能性。 猪舍内粪便和污水清理不及时,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病毒,为猪蓝耳病的传播创造条件。 3、管理因素 引种、运输、饲养密度、卫生管理等不当易导致猪蓝耳病传播和流行。 引种是猪蓝耳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从猪蓝耳病疫情严重的地区或猪场引进种猪,而又没有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很容易将病毒带入本地猪场。比如,规模场后备母猪年淘汰率超 30%,后备种猪入群最大的风险是疫病风险,若引种场蓝耳不稳定,引入的风险就很大。 在运输过程中,如果车辆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猪只之间的接触和拥挤也容易导致病毒的传播。 饲养密度过高会使猪群之间的接触频繁,增加病毒传播的机会。 卫生管理不善也是猪蓝耳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饲料和饮水受到污染,猪舍内的工具、设备等没有定期消毒,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不强等,都可能导致猪蓝耳病的传播和流行。例如,卫生管理不善可能导致猪群感染其他疫病,从而增加猪蓝耳病的发病风险。 六、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1、预防措施 做好疫苗接种工作,首次基础免疫对每头猪进行 2 次肌肉注射,间隔 3 周,5 个月后再免疫。目前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疫苗可以用,我国也已经研制出适合我国流行毒株的灭活苗,免疫后 20 天抗体达到高峰,并可以持续 6 个月左右,可用于种猪的免疫预防,对发病的猪场应用后也能大大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对于弱毒苗的应用一定要谨慎,如果猪场经血清学检查确实已经感染了该病,可以考虑用弱毒苗接种以缓解仔猪的呼吸道症状,降低死亡率,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减少经济损失。仔猪 14 - 18 日龄时,每头首免弱毒苗 1 头份,4 - 6 周龄加强免疫 1 次,免疫期 4 个月以上。商品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 2 毫升,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 1 次。后备母猪 70 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前进行 1 次加强免疫,剂量为 4 毫升;种公猪 70 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 6 个月加强免疫 1 次,剂量 4 毫升。 坚持自繁自育,必要引种时做好检疫和隔离观察。坚持自繁自养,胎盘传播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不从疫区和有本病史的猪场引种是及其重要的预防措施。确需引种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并采血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蓝耳病的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猪绝对不能引进,抗体阴性猪也应该隔离观察,直到母猪怀孕后无繁殖障碍、所产仔猪无蓝耳病症状才可与其他猪混养。 |
上一篇:一例引种后蓝耳不稳定处置方案
下一篇:常见禽呼吸道病的类型和鉴别诊断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