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当前养猪场猪只新发疫病特点与防控

时间:2022-09-14    点击: 次    来源:谷约    作者:闫恒普 - 小 + 大

养猪场猪群发生疫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别是北方的养猪场,每年从9月中旬开始至来年的3月底是猪只疫病的高发季节,也是猪场猪只相对难养的时期。此时,猪场的生产效率最低且损失最大,及时了解该阶段猪病的发病特点,做好猪病防控工作显得至关重要。今年疫病流行情况怎么样?笔者在服务中根据猪场最近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防治效果等情况总结了一些信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帮助。

养猪场引起猪群发病的抗原有两个类型:一个是猪群常在病源,该类病源长期存在于猪群体内和猪场的环境中,这类抗原很难在环境及猪体内全部消灭干净(很少阴性场,净化也是暂时的),每当天气变化或猪群受到应激就发病,常见于由病毒引起的猪瘟、猪伪狂犬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和一些由细菌引起的疾病;第二个类型是病原微生物不具有长期在猪场环境和猪只机体内生存的特点,感染流行结束康复后经一段时间猪场环境及猪群体内就失活或消失(检测为阴性),不再有感染和传播的能力,所以这类传染病猪场都是因外界传入而感染流行。如:猪流行性感冒、猪流行性腹泻、口蹄疫、非洲猪瘟等。

一、秋冬季节高发病的主要原因

气候变化及寒冷季节是养猪场多发疫病的主要原因:1、气候变化,忽冷忽热,天气寒冷、致使机体因应激造成抵抗力下降,猪只容易发生消化道疫病和猪流行性感冒;2、冬季北方气温较低,猪舍需要保温而门窗紧闭,致使空气流通不畅,大量有害气体,氨气、二氧化碳、甲烷、乙烷等长期滞留猪舍,猪只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容易发生呼吸道疫病。由于猪舍环境的恶化、猪只抵抗力下降,体内的常在病源乘机活跃增殖传播发生传染病;3、冬季寒冷季节消毒效果下降及更换衣服不能很好的落实等使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执行力大打折扣,一些传染病趁机传入,引起猪群传染病的发生。

二、当前的发病情况

近期猪场发病有所增加而且出现新的特点,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

1、流行病学:呈地方性流行,不分规模,不分品种,不分年龄,各阶段猪只都有发病,近期发病猪场增多。

2、临床症状:发病猪只表现精神萎靡;体温40℃-41℃或正常,不愿活动;食欲不振,(发病初期典型表现为给料时到料槽,想吃而不吃,但是不离开);有的呼吸困难(部分是咳嗽);小便黄,有的大便干燥;腿拐,有的呈现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溃烂很难愈合。所有阶段猪只都会发病,怀孕后期母猪首先发病,出现呼吸症状者淘汰率高,哺乳仔猪和保育小猪相对发病率低,育肥中期(50千克左右)、母猪耐过者多能恢复正常,生长肥育病猪多出现消瘦、贫血,关节溃烂等症状,表现出临床症状的猪很难恢复正常从而被淘汰。多呈现阶段性发病且严重。病程7-20天不等(有的可达30天以上)。猪群发病率20%-30%,病残率70%-80%,耐过率10%-20%。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3、病理解剖:除了呈现常规病理变化外,没有特征性病理现象。

4、实验室检测:ASFV抗原抗体多呈阴性;PRRSV有的呈阳性,有的伪狂犬gE抗体阳性,其他很少检出。

5、治疗情况及预后:初期用解热止痛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减轻,随着治疗期的延长效果不佳,只要表现临床症状者很少治愈。一般发生症状耐过者10%-20%不等。

三、未发病场的预防措施及原则: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猪群

虽然当前养猪场发生的疾病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预防和特效药物治疗,但是临床实践证明通过物理、化学+管理的综合措施是可防可控的,而且能够做到减少损失和坚持生产。日常防控工作一定要做好,但在养殖过程中不要过分防控。

1、适度规模。降低饲养密度,改变以前的理念,尽量降低猪只各阶段的饲养密度,母猪改单体限位栏为小群圈养或隔栏饲养,断奶仔猪占地面积理论值平均0.3平方米/头改变为0.5平方米/头;生长育肥猪由平均0.75平方米/头改为平均1平方米以上/头。

2、改变猪舍环境。做好通风换气,改负压通风为正压通风,保证猪舍内冬暖夏凉,空气新鲜清晰,光照充足。氨气保持在15毫克/立方米以下。

上一篇:秋季猪场的健康管理

下一篇:猪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