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动物诊疗 > 禽病防治 > 文章

鸭六种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

时间:2022-01-14    点击: 次    来源:家禽科学    作者:荆棘 - 小 + 大

2.4 防治措施

2.4.1不在死水池塘放养水禽, 以免与剑水蚤接触。定期有计划地进行驱虫, 以防止散播病原。幼雏与成年水禽应分开饲养、放养。

2.4.2丙硫苯咪唑, 剂量为50~100mg/kg体重, 一次喂服, 驱虫率可达100%;硫双二氯酚, 剂量为200mg/kg体重, 一次喂服, 驱虫率可达100%;吡喹酮10mg/kg体重, 一次喂服, 驱虫率可达98%~100%。

3 鸭东方次睾吸虫病

3.1 病原

主要是由东方次睾吸虫寄生于鸭肝脏或胆囊内而引起。本病原为东方次睾吸虫, 属后睾科。

3.2 流行特点

本病常发生于夏秋季节, 临床上以1~4月龄的鸭较为多见, 一月龄以下的鸭很少发生。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都很高, 是目前对鸭危害较大的吸虫病。虫体除寄生于鸭外, 也寄生于鸡, 偶尔见于猫、犬及人体内。该病分布较广,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本病的报道。

3.3 症状与病理变化

严重感染时, 患病鸭精神萎顿、食欲不振、羽毛松乱、两肢无力、消瘦贫血、常下痢、粪便多呈水样, 多因衰竭而死;轻度感染时不表现临床症状。产蛋母鸭感染后产蛋率下降, 发病严重者产蛋停止且发生死亡。剖检时可见肝脏显著肿大, 色泽变淡, 胆管增生, 有白色花纹和斑点。病程长的, 肝脏质地变硬, 切面可见胆管壁增厚, 管腔扩大, 内含有黄绿色胆汁的凝固物和虫体。胆囊充盈, 胆汁呈深绿色或墨绿色, 囊腔内有数量不等的虫体, 胆囊壁增厚, 肠道粘膜呈卡它性炎症。少数病例还出现心包积液, 脾脏肿大, 盲肠扁桃体出血。

3.4 防治措施

加强环境卫生、鸭舍清扫消毒, 清除的鸭粪堆积发酵进行生物热处理, 切勿用生鱼饲喂鸭群。此外, 患病鸭群用药物逐只防治, 如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50~100mg服用, 或用吡喹酮按每千克体重10~15mg口服, 都具有良好的疗效。

4 鸭棘口吸虫病

4.1 病原

主要为卷棘口吸虫和宫川米次棘口吸虫为主。

4.2 流行特点

主要寄生在鸭的肠管内, 虫卵随粪排出。鸭食入含有囊坳的螺狮、蝌蚪、鱼类或从螺狮体内逸出的囊蚴而遭感染发病。

4.3 症状与病理变化

病鸭出现食欲减退、下痢、迅速消瘦、贫血、幼鸭发育停滞等特征, 重者死亡, 轻度感染时仅引起轻度肠炎和腹泻。剖检可见重病鸭有出血性肠炎, 在肠粘膜上附着大量虫体, 引起粘膜损伤和出血。本虫对幼禽的危害较为严重。

4.4 防治措施

4.4.1 尽量避免鸭吃螺狮之类的淡水生物, 最好煮熟杀死虫卵后食用较为安全。

4.4.2 用四氯化碳按每千克体重内服12ml或硫双二氯酚按每千克体重300~500mg驱虫。

4.4.3也可用槟榔片或粉煎剂, 按每千克体重用0.5~0.75g煎水拌料或用胃管投服, 一般在投药后5~30min开始排虫, 在1h内排完。

4.4.4丙硫苯咪每千克体重用10~25mg, 1次投服;吡喹酮每千克体重10mg, 1次喂服, 均有防治效果。

5 鸭棘头病

5.1 病原

主要以鸭长颈棘头虫和小多型棘头虫为主。

上一篇:鸡传染性贫血病的防治

下一篇:鹅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与防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