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27 点击: 次 来源:财新网 作者:杜偲偲 - 小 + 大
疫苗研发进展缓慢,是因为非洲猪瘟病毒本身结构复杂,具有多种免疫逃逸机制,找到能作为疫苗成分的“抗原”并不容易;科学家对用非洲猪瘟毒株激发保护性免疫反应的具体机制,尚不了解。 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双链大DNA单基因病毒,基因组长度约为170-190kb(千碱基),是口蹄疫病毒基因组的24倍,古典猪瘟病毒的15倍。此外,它具有复杂的基因结构,可编码150-200种蛋白。相比而言,流感病毒甲、乙型毒株基因组仅分别可编码十多种蛋白。可编码的蛋白越多,疫苗研制越复杂。最早确诊沈阳沈北新区疫情的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扈荣良教授对财新记者介绍,非洲猪瘟病毒编码的100多个蛋白质中,结构蛋白大概有50多个,参与病毒复制的蛋白大约为30个,不清楚哪些蛋白与免疫保护相关,单个蛋白的功能也不清楚。“现在还有好多蛋白可能跟毒力基因有关联,没有搞清楚。”他介绍,“这时候疫苗做出来,如果病毒出现变异,有可能集中的爆发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是最大的病毒之一,结构复杂,我不认为短期内能有疫苗研制出来。”Dirk Pfeiffer对财新记者表示。 除了结构复杂,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范围内非洲猪瘟病毒有24种基因型,它直接入侵宿主免疫细胞,主要攻击猪体内包括巨噬细胞在内的抗原呈递细胞(APC),且有着多样、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扈荣良介绍,非洲猪瘟病毒的毒力基因、免疫抑制基因等都和别的猪瘟病毒不一样,其多层囊膜主要来自宿主细胞,保护它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监视,病毒的基因组里有些基因可逃避、抑制和破坏宿主的免疫系统直至崩溃。 非洲猪瘟病毒另一个令疫苗研发者头疼的特性是,它似乎不会诱发产生中和抗体。中和抗体是指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时,需要依靠病原体自身表达的特定分子与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才能感染细胞并进一步扩增,而此时B淋巴细胞产生的某些抗体能够与病原微生物表面的抗原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阻止病原微生物黏附靶细胞受体。病毒侵入人体之后,免疫细胞把中和蛋白分泌到血液里,与病毒颗粒结合,从而把病毒“中和”掉。 “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非洲猪瘟病毒中有任何能诱导中和作用的蛋白。”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非洲猪瘟病毒研究实验室主任、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兽医卫生监测中心教授何塞·桑切斯·比斯凯诺(José Sanchez-Vizcaino)向财新记者说:“我们和病毒之间仍有很多鸿沟”。据他介绍,在非洲猪瘟病毒可编码的蛋白中,科学家已经大致了解了至少100种核心蛋白的功能,其中一些诱导产生了大量的抗体,它们都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但没有发生中和反应。一般来说,当动物感染上病毒,即使动物死亡也会诱发中和反应,但ASF病猪身上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中和反应。 减毒疫苗曾在葡萄牙和西班牙造成灾难性后果。据文献记载,上世纪60年代,两国进行传代弱毒苗田间试验中,免疫后的许多猪出现肺炎、运动障碍、皮肤溃疡、流产甚至死亡,同时出现大量病毒携带猪。特别是在葡萄牙,55万只猪免疫后有12.8684万只出现严重的免疫副反应。随后出现的非洲猪瘟疫情中分离的弱毒株也很有可能来自此次疫苗接种。比斯凯诺介绍说,多年前,欧洲曾做出多个非洲猪瘟原型疫苗,并在葡萄牙开展田间应用,证明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也产生了严重副作用。后来又有一位西班牙人也做出了一种疫苗,结果与葡萄牙类似。“自那以后,人们决定在对病毒有更多了解之前,先停止做任何的疫苗研究”。直到大概15年前,一些欧洲团队才再次致力于疫苗研发。 由于对非洲猪瘟病毒的蛋白功能及有效抗原的认识甚少,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兽医诊断学系病理生物学特聘教授、国土安全部新兴和人畜共患病卓越研究中心主任尤尔根·瑞科特(Jürgen A. Richt)博士在2018年12月南京南农中美猪业高峰论坛上感慨称,通过疫苗减轻病毒毒力的思路,就好比是“在黑夜中开枪打靶”。 |
上一篇:家禽常用的两种免疫接种法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