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当前猪蓝耳病流行现状及防控措施

时间:2018-07-06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动物疫控中心    作者:周智 - 小 + 大

一、猪蓝耳病概述

1、临床症状

1.1 急性型:母猪:厌食、嗜睡、发热,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怀孕后期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仔猪:呼吸道症状;新生仔猪:呼吸困难、运动失调,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1月龄仔猪:呼吸困难和急促症状,断奶前死淘率达80-100%,抗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

1.2 慢性型:规模化猪场猪蓝耳病表现的主要形式。猪群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繁殖性能下降,猪群的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或病毒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发病率上升。

1.3 亚临床型:临床症状不明显,表现为PRRSV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可检测到血清学抗体阳性。

2、病毒特征

二、猪蓝耳病流行现状

1、世界分布

北美、欧洲和亚洲是PRRS的主要流行和发生地区,2017年国际上PRRS的发生和流行总体平稳,OIE公布报道发生PRRS疫情的国家有南美的乌拉圭和厄瓜多尔,而且均是首次报道该病的发生。瑞典、芬兰、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等少数国家无PRRS。

2、中国流行现状


3、类NADC30

NADC30-like感染猪场以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为特征,发病母猪群的流产率可达30%~40%左右;

哺乳仔猪、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以呼吸道疾病为主,猪细菌性继发感染和死淘率增高;

该毒株可在猪场持续存在很长时间,造成种猪群和生长猪群生产成绩极不稳定;

该毒株极易与我国毒株重组。

NADC30类猪蓝耳病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三、猪蓝耳病防控策略

造成猪场PRRS不稳定的因素:猪场存在不同毒株循环与感染;新毒株经引种、人员、运输工具等传入猪场;病毒不断变异,导致猪群中出现新的毒株(重组毒株、变异毒株);活疫苗的不科学使用;养殖模式多样,防控水平层次不齐。

1、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是控制PRRS的首要措施,抓好猪的“衣食住行”。

关键控制点:风险评估方案;入场管理措施;调运管理措施;空气过滤系统;人员管理;隔离区及隔离检测;供水系统;排污管理;物理屏障。

2、猪场PRRS监测评估

猪场监测评估是疫病防控、净化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之一,有效地控制和净化PRRSV有赖于定期的疫病监测和诊断。

(1)监测范围:包括区域内所有养殖场。重点是原种场和种公猪站。

(2)监测方法: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 诊断技术研究

(3)监测时期:

猪场监测:引进猪只时(尤其是从国外引进)、混群前、定期监测。减少阳性猪群的流动。

区域监测:开始实施净化至净化完成全程监测。

3、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针对流行不同PRRSV毒株的猪群要区别对待。

HP-PRRSV:商品猪以疫苗免疫为主,辅以定期监测。

C-NA-PRRSV:是否使用疫苗以及如何使用,要在猪场对PRRS监测与评估的基础上确定。

EU-PRRSV:主要在原种猪场流行,应强化原种猪场监测,严防扩散。

类NADC30PRRSV: 强化原种猪场监测,发现阳性淘汰,严防扩散。

4、区域化控制和净化

(1)中国区域化疫病防控政策及标准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管理办法》(农业部令[2007]第1号)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农医发[2007]3号)

《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 2020年)》:“到2015年实现原种猪场HP-PRRS达到净化标准,2020年实现全国所有种猪场HPPRRS达到净化标准。”

(2)区域性控制和净化

政府机构、养猪企业和兽医三方密切合作。

区域内进一步推进原种场猪猪蓝耳病净化创建场和示范场的评估,随时监测净化进展。

源头抓起,分类管理,由点及面,链式扩散,按照原代种猪场、一级扩繁场、二级扩繁场、商品猪场和育肥场的先后顺序,推进“两场”评估认证,构建PRRS阴性种猪场和种公猪站,最终实现区域内净化。

上一篇:鸡难养、病难治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下一篇:如何做好猪场疾病诊断工作?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