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教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报告: 一是:我们没有降低蓝耳病的发生率,我们需要更深入的探寻蓝耳病毒的来源; 二是:在蓝耳病控制方面表明:从母猪群中清除蓝耳病毒是可行的,但是很多母猪场清除病毒(稳定)花费的时间太久。通过2009年到2016年7年时间,统计了765个母猪场蓝耳病每周发病率,通过预测模式进行了评估。最近三年发病率没有降低(2014年-2016年,发病率分别是23%,26%,26%)。 对于PED的了解比较清楚,从2012年7月-2017年PED发病率显著下降,2013年56%的猪场阳性,2014年阳性猪场下降到9%,2015年下降到8%。目前成功建立了PED模型,有五个参数产生了高度的吻合,包括:污染的饲料、料车、非生物媒介、区域、货车、移动。通过PED模型表明:超过75%的传播是由局部空间扩撒和移动引起。污染的饲料可能也很重要。其他模式对病毒引入到新的地理区域可能很重要(料车、货)。 相对PED可准确判断病毒感染来源而言,还无法弄清楚猪场蓝耳病毒的潜在来源。这不利于蓝耳病的清除。清除蓝耳病,生物安全很重要,包括:空气、运输、人/污染物、粪便转移、饲料。另外通过卫星定位研究表明,猪场周围有树或高处有山可以减少蓝耳病的发生。 我们能更有效地把病毒从母猪群中清除出去。这样母猪群和生长猪群将有更好的生产成绩,死亡率更低,平均日增重更好。 在猪群健康监测项目中,对2009-2013年一项蓝耳稳定时间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猪场蓝耳稳定时间是不同的。参与研究的猪群的入选标准是:母猪群急性感染;用本场毒株或MLV疫苗感染并闭群;最终目的是获得蓝耳病稳定(备注:50%感染1-4-4株;50%场检测到蓝耳(过去3年),共16个集团61个猪场)。研究结果:需要38周达到断奶仔猪检测不到病毒(TTS),需要16.5周达到原来生产基准线(TTBP),损失2.2头仔猪/母猪。为什么不同猪场稳定时间不同,主要是执行力问题。 活病毒接种的猪场及先前有过蓝耳感染的猪群达到断奶仔猪检测不到病毒(TTS)时间更短;活疫苗免疫的猪场及先前有过感染的猪场达原来的生产基准线(TTBP)时间更短,总损失相对较小。猪场到底使用活病毒接种还是疫苗免疫,各有利弊,请猪场根据情况作出选择。 其他重要发现:80%的猪场达到TTS,72%达到暂时阴性状态;阶段性蓝耳病PCR检测模式。早期TTS是可能的,平均42.89周,最长60.4周,最短24周。 2014-2016年的一项研究:准入标准SHMP(猪群健康评估项目)项目中母猪群感染过1-7-4毒株;同意至少连续4次监测,每次至少监测30窝(6×5血清);不需要执行封群或感染。共5个集团,107个场。 小结:2016年研究系统的TTS,最好的平均37周(32-42周),长的平均44周(39-51周)。 2013年和2016年研究的比较,2013年达到稳定的时间是38周,断奶时检测不到病毒的猪场占80%,生产达到以前标准的时间25周,而2016年分别是44周,62%及18周。 目标是如何用更短的时间获得稳定的高成功率,如何用更短的时间使蓝耳病毒在产房中消失,需要注意内部生物安全。 目前正在计划用提前断奶的方式来控制蓝耳病,那么注意提前断奶的好处和成本。 好处:更短的TTS,更低的死亡率,增加日增重;更早引入后备猪;更早混群。 成本:增加早期断奶饲料费用;增加断奶猪的死亡率。3.4周的盈亏平衡。 目前正在招募母猪场加入提前断奶项目,目标是有30个母猪场参与,并比较这些场的TTS(断奶时检测不到蓝耳病毒)。 总结:我们需要弄清楚猪场蓝耳病毒来源以降低疾病发生率。我们可以提高母猪场清除蓝耳病毒的能力。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依然是困扰养猪行业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每年给猪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群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种猪繁殖障碍(流产率高、提前分娩造成弱仔和死胎数增多,延迟发情)及生长猪呼吸系统疾病(咳嗽、肺炎、继发感染嗜血杆菌病和链球菌病等)。蓝耳病的防控,实践证明:生物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举措,由无法清楚猪场蓝耳病毒的潜在来源,对猪场蓝耳病的净化难度会增加,实践证明蓝耳病净化后可显著提升猪场生产性能,可以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但鉴于我国养猪行业的实际情况,养殖环境、疫病流行状况等,猪场在蓝耳病的净化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利弊,不可盲目追风,关键是如何达到蓝耳病毒在猪群内部相对稳定,提高生产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