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产生抑制有害菌生长的物质 (1)产生酸性物质有试验证明,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在肠道内产生的醋酸和乳酸,降低肠道 pH,可抑制大肠杆菌及梭菌类的生长,抑菌率高达80%以上。 (2)产生细菌素细菌素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细菌靶细胞的抗菌物质,它们大多属多肽类且具水溶性。乳酸菌的几乎每一菌株,都能产生细菌素。 (3)产生过氧化氢嗜酸乳杆菌、乳酸乳杆菌等在动物体内可产生过氧化氢,激活动物大肠内的过氧化物酶—硫氰酸盐反应系统,在此系统中,过氧化物酶与过氧化氢结合,然后将硫氰酸盐氧化成氧化性中间物,抑制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4)产酶或诱导酶的产生双歧杆菌和某些乳杆菌产生胞外糖苷酶,可降解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复杂多糖,由于这些糖是致病菌和细菌毒素的潜在受体,通过酶的作用,可以阻止毒素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和入侵。 2.3 调节免疫系统 微生态制剂可保护肠壁,与病原菌竞争附着并进入肠上皮细胞,加强了细胞间隙,刺激巨噬细胞,有效抑制感染。乳酸杆菌可借助于此系统进行粘附;两种乳酸成分参与了乳酸菌的粘附,一种成分是抗蛋白酶(与菌体表面吸附有关),另一种是热稳定且对蛋白酶敏感的胞外蛋白, 部分乳酸杆菌借用此系统进行粘附。双歧杆菌的粘附则是借助细胞表面或双歧杆菌培养物上清液中类蛋白促粘附因子, 通过细丝状的成分特异性地粘附于肠道粘膜表面上,诱导抗体产生。 2.4 预防腹泻作用 细菌性毒素与肠细胞结合,导致肠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液体从细胞边缘溢出,肠绒毛顶端细胞吸收功能降低,从而造成水分和电解质被大量积蓄在肠管内,引起临床上的水样腹泻和迅速脱水症状。 乳酸杆菌在通往肠道时形成保护性屏障, 释放一些化合物,抑制病原菌,加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另一种机制是对小肠粘膜的营养效应, 减少有毒胺类或肠毒素的产生。消化道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可产生有害的胺类、氨,具有毒性和刺激作用, 并可以增加小肠蠕动速度, 这是造成仔猪断奶后腹泻的原因之一。嗜酸乳杆菌不仅可以减少大肠内的含氨量,并且还可以分解病原菌产生的毒素,使其失活,从而减轻腹泻症状。也有人认为干酪乳杆菌产生一些表面活性剂抑制病原菌的粘附与繁殖,从而减少了有毒胺类或肠毒素的产生。 2.5 减少胆固醇 2.5.1 与胆盐反应 胆汁酸、去氧胆汁酸经常结合甘氨酸或牛磺形成甘氨胆酸或牛磺胆酸,被乳酸杆菌中的细菌酶、胆盐水解酶所解离。解离的胆酸有杀菌作用,粘附到细菌纤丝上形成共沉淀被排出体外,最终产生更多胆酸,从而降低胆固醇。 2.5.2 益生细菌直接吸收胆固醇 在胆汁存在的条件下,胆固醇降解显著。此外,益生细菌抑制肠内分子团的形成,促进胆固醇与胆酸及短链脂肪酸的发酵作用,对胆固醇代谢也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粪肠球菌、屎链球菌及其提取物也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 2.6 净化环境作用机制 枯草芽孢杆菌可在大肠中产生氨基氧化酶、氨基转移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可将臭源吲哚化合物完全氧化,将硫化物氧化成无臭、无毒物质, 从而降低血液及粪便中有害气体的浓度,也减少了向外界排放的量,改善了饲养环境。嗜氨菌能消化肠道游离的氨(胺)及吲哚等有害物质,抑制大肠杆菌的活动,排出的粪中含有的活菌体,可消化剩余的氨。用放线菌微生物作除粪臭剂,除臭率达 66%, 禽粪经处理后成分基本不受影响。乳酸杆菌可明显降低多胺水平。 3 动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3.1 动物微生态制剂在养鸡业中的应用效果 3.1.1 提高生产性能,改善饲料利用率 东彦新等(2003)在蛋鸡饮水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热快消)可使蛋鸡减少产热,增加散热,提高蛋鸡对高温的耐受性,能够缓解蛋鸡的热应激反应,从而提高生产性能。井冈等(2003 )利用一种微生态制剂在商品代蛋鸡中进行了饲喂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产蛋率提高了5.35%, 料蛋比提高了9.52%,平均蛋重提高了2.95%,死淘率降低了68.18%,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国外也有相关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