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断方法 一般来说,发烧后一个月左右属于急性期,此时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经过验血确诊之后,患者往往需要服用至少3个星期的抗生素。期间即便症状消失也不能轻易“弃疗”,否则复发起来更难对付。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大多数病例的痊愈时间在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倘若贻误“战机”而使布病转为慢性,就要面对长而反复的病程和难忍的疼痛,还可能出现关节炎等并发症,最严重的是丧失劳动能力、女性流产或不孕。 该病伴随的发烧、关节痛、盗汗,这些布病比较典型的早期症状,也是普通感冒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是这种疑似“感冒”挥之不去,发病前期被误诊或忽略的可能性较大。 五、检测标准 布鲁氏菌抗原皮试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应,本病的慢性期检测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还可出现自身抗体,表明慢性期体液免疫也参与了病理损伤。 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抗体最先是IgM升高,随后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续约一年后下降。此后每当病情反复加重时,IgG又可迅速回升。慢性期IgG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的53.13%,IgM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28.13%。 动物实验用牛种布鲁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别作杀菌试验,证明IgM,IgG有较强的杀菌活性。用强毒羊种菌感染豚鼠后,提纯IgG,IgM能起保护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血清抗体与保护免疫不相关,仅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高。 六、病理变化 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不仅为肝、脾、骨髓、淋巴结,而且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还损伤器官的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著。 病灶的主要病理变化: ①渗出变性坏死改变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炎性渗出,夹杂少许细胞坏死。 ②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 ③肉芽肿形成病灶里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 三种病理改变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发生和发展。如肝脏,急性期内可见浆液性炎症,同时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随后转变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叶内形成类上皮样肉芽肿,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混合型或萎缩型肝硬化。 七、临床表现 (一)、人体 该病的临床症状与流行性感冒类似,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疾病不会自行痊愈或转变成慢性病。布病患者体检时还可看到某些部位淋巴结肿大(部、腋下、鼠蹊部等),肝、脾肿大等。其他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等类似于感冒,该病潜伏期2周至6个月。 布鲁氏杆菌病,早期开始发病时会伴随着中度发烧,急性发作时夜间发烧会加重,肝大、脾大或淋巴结肿大是这个时期的特征,体温波动式的间歇性发烧是马尔他布氏杆菌和猪布氏杆菌感染的特征。 布鲁氏杆菌病,晚期可能出现丧失劳动能力、卧床不起、神经或精神病方面的症状。1/3的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减退,致机体失去了免疫稳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布鲁氏杆菌病引发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有很多种,可能导致多个器官或脏器系统,骨骼或关节病变,感染组织中可观察到具有组织学特征的肉芽肿。细菌性心内膜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有生命危险。 1、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体温呈波浪状,即高热几天,体温降下来几天,又开始高,反复多次,所以布病又称浪状热。还有的体温忽高忽低,早晚变化大,病情凶险,呈弛张性发热等等。当前主要是长期低热者多。 2、另一个特点是患者多汗,尤其发病初期更为明显,晚上汗更多,汗质粘稠,多出现在头胸部等。 3、患者还经常出现骨关节疼痛、肿胀等。男患者易出现睾丸肿大(单例), 女患者可有月经不调, 流产, 白带过多等。发病初期不明显,体温逐渐下降时骨关节症状相继出现。疼痛或骨关节活动障碍的部位多见于大关节。如,腰、骶、髋、肩、肘、膝等关节。常易误诊为风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