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输液? 母猪分娩本身就是一项高强度、长时间的体能挑战过程,是爆发力和耐力的一种检验。一般母猪的分娩过程可持续6 h以上、特别长的可持续1 d、而最长的可持续3 d,而现代母猪的饲养管理由于使用了限位栏、母猪运动严重不足,子宫、阴道和辅助分娩肌肉的收缩力不足;母猪延期分娩预示着羊水不足、胎儿发育不良,以及胎儿的均匀度差和青年母猪胎儿过大、产道狭窄等,分娩阻力比较大;以及分娩过程的剧烈痛疼、呼吸急促引起的呼吸性碱中毒等,很难应付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分娩应激。体力耗尽、极度疲劳、剧烈痛疼和代谢紊乱可导致分娩停顿或中断,使母猪分娩时间显著延长、分娩胎儿死亡率增加,母猪产后体力、食欲恢复慢,奶水质量差、产后感染严重等。加强母猪的分娩护理,缓解母猪的分娩疲劳、降低母猪的分娩痛疼和纠正代谢紊乱,是分娩护理的重点和中心工作,而输液是缓解疲劳、缓解痛疼和纠正代谢紊乱的最有效方法,但必须高度关注输液的目的。当前,相当一部分规模猪场嫌输液操作麻烦、操作不到位或不愿意输液,也有相当一部分猪场意识到了给分娩母猪输液的益处,一直在做输液工作,但以输抗生素消炎为主,不明白输液的目的。其实给分娩母猪输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分娩疲劳、分娩痛疼和纠正代谢紊乱,也可以兼顾消炎。此外,当猪因处于高度应激如5天以上没有采食、严重腹泻或急性出血等情况下,机体严重缺水或电解质不平衡出现水盐代谢紊乱、且超过其自身调节能力时,可以考虑及时输液,能迅速补充循环血容量,纠正代谢紊乱甚至挽救生命。 根据母猪分娩过程的生理特点和输液的目的,制定出“先盐后糖、先晶后胶、先快后慢、宁酸勿碱、宁少勿多、见尿补钾、惊跳补钙”的输液原则,现将输液原则剖析如下: 1.“先盐后糖”原则:猪在发生严重腹泻、大出汗、急性失血、分娩应激时呼吸急促或严重热应激等情况下,病猪或分娩母猪出现严重脱水失盐现象,导致循环血流量减少、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流阻力增大,病情持续恶化,机体自我调节为了保水启动“保钠排钾”机制,减少排尿量,把Na+留在体内、把K+交换出去,此时机体往往处于缺钾状态。低钾时不宜补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因此要坚持“先盐后糖”输液原则,降低血液的粘滞性,同时有利于恢复脑部供血、防止猝死,迅速补充血容量和调节水盐代谢平衡。如果坚持“先糖后盐”的输液原则,势必会更加加重母猪或病猪的缺钾。母猪分娩时“亡血伤津”严重,同样应坚持“先盐后糖”的输液原则。母猪分娩过程中坚持“先盐后糖”的输液原则,就可以避免母猪在分娩过程中严重缺钾和防止母猪猝死。 2. “先晶后胶”原则:常规输液一般坚持“先胶后晶”的输液原则,但母猪分娩时应坚持“先晶后胶”原则。常用的晶体溶液(电解质)包括葡萄糖盐水、等渗盐水溶、平衡盐液等,常用的胶体溶液包括血液制品(全血、白蛋白)、代血浆、右旋糖酐、甘露醇、山梨醇和脂肪乳剂等。补液程序是应先扩充血容量,然后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母猪分娩是由于羊水、出血、呼吸急促丢失的水分非常多,在输液时宜先扩充血容量。分娩时,母猪体内的血液分布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大部分血液集中分布于子宫、产道,循环血流量降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先输晶体溶液是必须的,它能迅速扩充血容量,同时会降低血液的粘滞性,降低血流阻力,加快血液的运行速度,有利于血液循环,确保分娩母猪脑部的供血充足,防止脑部急性缺血性休克死亡。平时输液可以考虑“先胶后晶”,先输胶体溶液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促进组织液进入血液,消除组织间水肿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在短时间内会增加血液的粘滞性,因此,在紧急情况特别是母猪分娩应激非常明显的情况下,应坚持“先晶后胶”的输液原则。 3.“先快后慢”原则:输液速度可根据病畜机体状况、病变程度、心跳或脉搏和呼吸等情况而定。坚持“先快后慢”的输液原则,可先快速输液,建议用80~100ml/min的速度输完1/3~1/2的输液量,以使病理状态迅速恢复、疲劳快速缓解或抢救死亡;再慢速输液,以20~30ml/min的速度输入其余量。但还要注意以下情况:若心脏、肺脏和肾脏功能不全或脑功能障碍时输液宜慢;抢救时输液速度应快;若病畜脉搏或心跳过快,说明心功能不全,应减慢输液速度;体质虚弱或老畜,输液宜慢;幼畜及小动物静脉输液有困难时,可改用腹腔注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