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气分病证 | 主证 | 治则 | 方例 | 温热在肺 | 发热,呼吸喘粗,咳嗽,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数 |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 麻杏石甘汤(见化痰止咳平喘方)加减 | 热入阳明 | 身热,大汗,口渴喜饮,口津干燥,口色鲜红,舌苔黄燥,脉洪大 | 清热生津 | 白虎汤(见清热方)加减 | 热结肠道 | 发热,肠燥便干,粪结不通或稀粪旁流,腹痛,尿短赤,口津干燥,口色深红,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 | 滋阴,清热,通便 | 增液承气汤(见泻下方之大承气汤)加减 | 3.营分病证 | 主证 | 治则 | 方例 | 热伤营阴 | 高热不退,夜甚,躁动不安,呼吸喘促,舌质红绛,斑疹隐隐,脉细数 | 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 清营汤(见清热方)加减 | 热入心包 | 高热、神昏,四肢厥冷或抽搐,舌绛,脉数 | 清心开窍 | 清宫汤《温病条辨》加减 | 4.血分病证 | 主证 | 治则 | 方例 | 血热妄行 | 身热,神昏,黏膜、皮肤发斑,尿血,便血,口色深绛,脉数 | 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 犀角地黄汤(见清热方)加减 | 气血两燔 | 身大热,口渴喜饮,口燥苔焦,舌质红绛,发斑,衄血,便血,脉数 | 清气分热,解血分毒 | 清瘟败毒饮(《疫诊一得》)加减 | 肝热动风 | 高热,项背强直,阵阵抽搐,口色深绛,脉弦数 | 清热平肝熄风 | 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 血热伤阴 | 低热不退,精神倦怠,口干舌燥,舌红无苔,尿赤,粪干,脉细数无力 | 清热养阴 | 青蒿鳖甲汤(见清热方)加减 | 三、防治法则 (一)预防 “治未病”:①未病先防;②既病防变。 (二)治则 治则 | 内容 | | 治则 | 内容 | | 扶正与祛邪 | ①祛邪兼扶正,②扶正兼祛邪,③先扶正后祛邪,④先祛邪后扶正 | 治病求本 | 治标与治本 | ①急则治其标;②缓则治其本;③标本兼治 | | 同治与异治 | ①异病同冶、②同病异治 | 正治与反治 | ①正治又称逆治,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 | | 三因制宜 | ①因时制宜;②因地制宜;③因畜制宜 | | ②反治又称从治,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 | | 治疗与护养 |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 | (二)内治八法 八法—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临床上常采用八法并用:即①攻补并用;②温清并用;③消补并用;④汗下清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