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1-25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猪瘟为猪的病毒性烈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危害极大,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发病猪以高热、全身出血病灶及白细胞减少症为主症,我国一直重视猪瘟的防制,1956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以免疫为基础的消灭猪瘟的规划并要求12年消灭猪瘟,但时间过去50多年,猪瘟的大流行虽然得到控制,但非典型猪瘟和零星猪瘟时常发生。猪瘟尚未扑灭,其原因相当复杂,其中与慢性猪瘟的持续感染现象及猪瘟病毒在猪场的循环感染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猪瘟的流行形式和发病特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遍存在长期持续性多点散发性猪瘟病毒感染,临床上表现为非典型、温和型、和无症状型隐形感染,特别是持续感染、胎盘垂直传播和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等非常普遍。种猪带毒症特别是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造成仔猪胎盘垂直感染;经胎盘垂直感染的后天存活猪可成为带毒的先天免疫耐受猪;带毒妊娠母猪所产死胎或存活的带毒猪污染环境,造成易感猪感染发病,这种恶性循环是猪场控制和清除猪瘟过程中最困难之处。由于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仔猪免疫耐受,机体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迟钝,致使机体免疫力低下,此时易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猪弓形体、猪丹毒、猪肺疫等混合感染,尚可并发仔猪副伤寒、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等,导致病情复杂,症状严重,防治效果不佳,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经济损失巨大,应引起动物防疫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猪瘟流行现状,发病特点及综合防控发表一点看法,以供同行探讨。 1 病毒特点及发病机理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温病毒属,依其毒力可分为强毒、中间毒和弱毒。强毒株感染,可以造成猪大面积死亡;中间毒株感染结果有相当大的变异,此时宿主的抵抗因子起重要的角色,影响感染的结果,感染猪可能死亡,也可能从感染中恢复;低毒株只对猪造成隐形感染,并无毒性。猪瘟病毒的毒力可在猪体内抗体的压力下减弱其毒性。减毒猪瘟病毒的毒力也可在敏感猪继代感染而增加其毒力。因此,在免疫计划不完全的猪场,中间毒和弱毒的猪瘟病毒,可在易感猪体内传代后,毒力变强,而造成较大的疫情。猪瘟病毒主要经由口鼻接触感染,扁桃体为病毒最早侵犯的部位,在扁桃体上皮细胞增值后,随淋巴循环而感染局部淋巴结并进行第二次增值,继而进入血液循环中,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感染和增值,引起持续性病毒血症,以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扁桃体上皮、血液、及淋巴组织有较高的猪瘟病毒滴度。显示猪瘟病毒对淋巴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的亲嗜性。淋巴细胞的流失及功能不全,可导致免疫抑制现象,而易遭受二次病原的感染。 对强毒株而言,病毒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伤害、血小板减少症和纤维素原形成的缺陷,可造成全身的出血病变。慢性猪瘟由中间毒株感染所致,主要以淋巴系统感染为主,很少出现毒血症,在宿主抵抗力较低时逐渐出现免疫抑制和二次病原感染。 致于持续性感染原因是猪在初次感染病毒后,激发体内免疫反应以进行病毒清除,但猪瘟病毒以不活化的形式潜伏在不易被免疫系统识别的组织中,如淋巴组织(伪狂犬病毒躲在神经节中),以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并持续很长时间,当宿主受应激或免疫力低下时,病毒再活化而发病,这些病毒不容易被抗体中和,而造成持续感染。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临床上可分急性猪瘟,慢性猪瘟和隐形猪瘟,急性猪瘟是由强毒株感染所引起的致死性疾病,感染猪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持续高烧等症,接着病猪会有先便秘后下痢、后肢无力或瘫痪等症状,皮肤大面积点状出血,眼结膜炎,有浓性分泌物,急性猪瘟的剖检病变,以全身脏器的出血为主症,主要是由病毒感染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的变性坏死及出血所导致的,出血点最常发的是淋巴结、肾脏及膀胱、消化道,淋巴结出血呈大理石样,此外脾脏出血梗死、结肠纽扣状溃疡,在组织病理学上以淋巴细胞流失、血管病变及肾炎为特症。 慢性猪瘟会出现严重的生长迟滞现象,典型的出血病变不一定出现,但胸腺萎缩,白细胞减少、肾炎、结肠纽扣状溃疡常见,现在又一特点是引起猪繁殖障碍,公猪包皮积尿,妊娠母猪不表现任何症状,但不停地排毒,这些病例也会因二次感染,而使病变更加复杂,此时实验室的病毒学诊断就更为必要。急性猪瘟和部分慢性猪瘟呈纤维素性肺炎(是继发巴氏杆菌感染病变)和纤维素性坏死肠炎(是继发沙门氏菌感染的结果),隐形猪瘟由低毒力病毒所致。病毒于母猪怀孕期间经胎盘感染胎儿,使出生的胎儿出现持续性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母源抗体低下,饲养管理不善、长途运输等均可激发感染。 |
上一篇:从发病前兆看猪病不复杂
下一篇:芦惟本:猪病防治50条思想精要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