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伪狂犬病 近年来伪狂犬病卷土重来,杨汉春教授感到“出乎意料”。因为他的实验室长期对我国猪群的伪狂犬感染状况进行监测。2000年以后,很少检到规模化猪场的伪狂犬野毒抗体(即gE阳性抗体,因猪场普遍使用gE基因缺失疫苗,如果猪不感染野毒,则不会测出相应的gE抗体-编者注)。很多猪场已经可持续保持伪狂犬阴性状态。 但是从大约2011年开始,伪狂犬从北到南,卷土重来。伪狂犬的重新发生地图比较清楚,首先是2011年在华北,然后2012年在华中地区发生,随后2013-14年在华东、华南出现,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伪狂犬重新发生的病例。 1、伪狂犬病为何重新发生? 目前的研究认为,现在流行的伪狂犬毒株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抗原变异和致病性增强,导致现有疫苗不能完全保护,即所谓伪狂犬病毒的“超强毒株”出现。这种情况在国外是没有发生过的。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与其同一科的另一个疱疹病毒鸡马立克病毒(MDV)也在早年出现过“超强毒株”,伪狂犬病毒在1960年代也曾出现对猪致病性增强的现象。目前对病毒的变异机制和特性的研究还在进行之中。估计针对这种毒株的新型疫苗的研制还需要等待数年时间。 目前认为,伪狂犬的新毒株来自于华北,但具体来自于哪个猪场尚无法追溯。 2、对于伪狂犬病,我们应当反思什么? 为什么在中国会出现伪狂犬病毒的新毒株?这需要养猪人和兽医共同反思。长时间以来,猪场一方面大量、长期使用伪狂犬疫苗,另一方面,猪场种猪群带毒,并且不实施净化,这样必然导致阳性猪场(带毒种猪)长期免疫,因免疫压力而造成病毒的变异。 杨教授强调:我们现在对猪病的认识还很肤浅,控制方法太随意、不科学,这样必然会付出代价。 3、目前应当如何控制伪狂犬病? 杨汉春教授指出伪狂犬病的控制思路,即研制新毒株的基因缺失疫苗是方向,净化是控制猪伪狂犬病的唯一出路。 (1) 加强生物安全,猪场做好灭鼠工作; (2) 种猪群做好检测,阳性种猪坚决淘汰,不能再做疫苗免疫; (3) 补充阴性后备母猪; (4) 防止伪狂犬对生长育肥猪的呼吸道疾病,可以通过多点式饲养、药物保健预防等方法加以控制。 四、细菌性疫病 杨汉春教授主要报告了两种细菌性疾病,即副猪嗜血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防线杆菌所致的疾病。 1、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是当前最主要的继发感染细菌。该病现在的流行特点如下: (1)主要容易发生于:哺乳后期、保育期和70日龄(转群后2周左右); (2)临床致死率很高,临床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剖检可见心包炎、胸膜炎、腹膜炎、关节炎、脑膜炎。 (3)常继发于蓝耳病流行期或圆环病毒病(PMWS)后。 (4)各种抗菌药对发病后的猪只治疗效果均不好。 2、传染性胸膜肺炎 和副猪嗜血杆菌不同,传染性胸膜肺炎则多见于较大日龄的猪,主要见于80-120日龄的生长育肥猪群。流行特点如下: (1)临床发病突然,死亡迅速,死后从口鼻流出血样泡沫; (2)常常继发于蓝耳病发生或伪狂犬阳性猪场; (3)冬春季气候变化时多发。 3、细菌性疾病的控制办法。 杨汉春教授认为:细菌性疾病的控制还是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药物保健和治疗方案。使用敏感药物进行防治,仍然是控制细菌性疾病的最好的办法。也可使用疫苗进行免疫。此外猪只的减群和环境控制也是很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