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鲜乳质量控制技术
1.饮水与饲料质量控制技术。
(1)饲料与饲草质量控制技术。饲料与饲草(含青、黄贮饲草)是奶牛的主要食物,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牛奶的质量。奶牛混合精料中违规使用添加剂,饲料饲草中污染物超标、霉变腐败是影响牛奶质量的重要因素。
优质与发霉牧草的外观比较。饲料与饲草的霉变主要由霉菌滋生引起,霉菌产生霉菌毒素,是奶牛饲料与饲草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霉菌主要包括:黄曲霉菌、寄生曲菌、疣孢青霉菌、轮孢镰刀菌、禾谷镰刀菌、拟枝孢镰刀菌等,以黄曲霉菌为主。
饲料中不得随意添加法规许可外的添加物质:以谷物类为主的奶牛混合精料禁止使用动物源性饲料原料;蛋白类、维生素类、矿物类浓缩预混饲料严禁添加非法添加物,中草药添加也要严格控制。
通过添加防霉制剂防止饲料霉变:饲料用防霉剂能降低饲料中微生物的数量、控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抑制霉菌毒素的产生,预防饲料贮存期营养成分的损失,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并延长贮存时间。防霉剂主要成分包括季铵盐衍生物、卡松、表面活性剂、增效剂等。
草捆防霉技术:苜蓿、羊草等刈割后不能直接打捆,要晾晒到适宜的水分含量时再打捆贮运。对水分含量达标的草捆进行塑料膜密封贮运,既方便运输和贮存,又利于防霉保质,应广泛推广运用。对于较高水分的干草一般不宜打捆。必须打捆时,应采用一些技术措施比如添加防霉剂等。
青贮饲料的防霉技术:青贮饲料的防霉主要是提高青贮的质量,必要时加入防霉制剂。在制作青贮饲料时,注意以下要点。一是适时收割秸秆,防止受霜冻。二是秸秆水分不应太高,一般在60%~70%较好。三是将秸秆切碎,长度在1.0~2.0厘米较好。四是存放时充分压紧,每立方米存放700~800千克较好。
(2)饲料与饲草中的污染物控制。重金属污染在生鲜乳生产中日益受到重视,牛奶中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来源于饲草料中的汞、砷、铬、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污染。世界上主要奶业发达国家对生鲜乳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都有限制,我国对几种主要污染物的限量见表1。大部分生鲜奶中的污染物是通过采食饲料和饲草而来,而饲草饲料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土壤和农作物农药的残留、非法或超标使用各类添加剂。使用未受污染的饲草饲料,按标准使用各类饲料添加剂,减少奶牛饲料添加剂特别是阿散酸、洛克沙生等的使用,是降低生鲜奶中污染物的有效手段。
(3)饮用水质量控制技术。饮水是生鲜乳污染的又一重要环节。按照国家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建设标准,标准化奶牛场奶牛饮水质量应符合NY5027—2008《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强制奶牛场奶牛饮水执行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随着人们对生鲜奶质量要求的提高,奶牛场奶牛饮水采用此标准是大势所趋,也是保障生鲜乳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2.奶牛群体质量控制技术。
(1)牛场综合管理。生鲜乳的质量受牛群健康状况、牛场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等的影响。加强牛场综合管理,提高牛群整体健康水平,减少人畜交互感染利于提高生产水平,提高生鲜乳的质量。
一是合理选择牛场建设地址、科学布局、合理安排牛位和建造牛床、提高饲喂水平,为牛群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生产条件,提高奶牛福利,提高奶牛群体健康水平,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既可以减少治疗疾病的药物残留,还可有效提高奶牛生产水平。
二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各类代谢疾病的发生,降低奶牛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可使牛奶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三是加强牛场卫生综合治理,及时清除粪污,可减少场区空气中细菌及微生物的污染。加强牛场蚊、蝇、鼠的灭杀,以减少各种病菌的传播,减少病菌进入牛奶中。
四是对牛场工作人员特别是挤奶操作人员和饲养人员,要定期进行体检,持有健康证的才能上岗。人员的体检除常规检查以外,还要专门检查布病和结核病。
五是积极参与DHI,充分利用DHI测定的乳成分和体细胞数据加强牛场管理,监控牛奶质量,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技术措施。
(2)兽药残留控制。牛奶中的兽药残留是生鲜乳质量控制的又一重要环节。兽药残留指奶牛健康状况受到威胁后,使用兽药进行治疗,药物经泌乳进入鲜奶中的药物原型以及有毒的代谢物和药物杂质。
药物残留控制的技术方案。一,按规定使用药物。二,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禁止人药做兽医用药;在病牛治疗过程中不使用国家规定禁用药物。三,对抗生素类药物专柜存放登记管理,严格按规定用药。《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鲜乳抗生素残留专项整治方案的通知》(农办医〔2010〕17号)中的《奶牛常用抗生素产品清单》明确了各种抗生素药物的用法用量和弃奶期,规定了主要抗生素药物的弃奶期为3日。弃奶期满后,还要对病牛生产的鲜奶进行药物残留检验,符合规定后方可用作为商品原料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