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预防免疫失败的主要措施 2.1疫苗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 2.1.1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 选择通过农业部GMP认证的疫苗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以保证疫苗的安全可靠。不要使用来源不明,标识不清,非法生产和非法进口的疫苗,否则,会导致免疫失败。 2.1.2科学选择注射疫苗的种类 注意所选择疫苗毒株的血清型,亚型或株型与本地、本场所流行的毒株的一致性。同时根据疫苗的性质和质量,正确地选择疫苗种类,对难以控制的传染病,应考虑灭活苗和活苗同时使用,并了解活苗和灭活苗的优缺点及相互关系,合理搭配使用。 2.1.3做好疫苗的运输和保存工作 不同的疫苗,要求保存的温度也不一样,一般冻干苗应在-15℃的冷冻环境中保存,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灭活苗一般保存温度为2--8℃,不能过热,也不能低于0℃。所以要严格按照疫苗说明要求运输保存疫苗。保存疫苗应该注意保持温度稳定,尽量避免温度忽高忽低,切忌不要反复冻融,否则会引起活力和效价降低。 2.1.4严格遵守注意事项 使用疫苗前,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检查疫苗外观性状。凡出现过期、变质、分层、结块、絮状物、瓶体破裂、瓶盖松动等现象不得使用,应集中销毁。活疫苗禁止使用含有消毒剂的水源做稀释液,最好使用生理盐水、蒸馏水等;实施点眼、滴鼻、刺种、饮水、肌肉注射免疫,最好在疫苗稀释后2小时用完,饮水免疫前应停水3—4小时。所有疫苗使用前应充分摇匀。免疫前一周和后十天,不应饲喂或注射任何抗菌类药物。 2.2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是要点 根据本县区或本场疫病流行情况和规律、动物群体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并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充分认识不同疫苗之间的干扰或协同作用,对接种时间作出科学安排。 2.3规范操作是免疫成功的保障 2.3.1做好免疫前的动物检查工作 免疫前应了解接种动物的健康状况、病史及免疫史,凡病畜、弱畜不应接种;幼畜、孕畜按疫苗说明书执行;对新引进的动物,应隔离观察,并进行免疫抗体检测,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补免。尽量避免在免疫的前后三天内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驱虫药、抗病毒药,特别是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要在使用后的3-7天内补种一次。接种疫苗前后,要调整好饲养密度,控制好栏舍的温度、湿度、通风,勤换垫料,营造舒适环境 ,防止疾病发生。 2.3.2确定好注射部位 牛、马、骡、驴的皮下注射部位,应在颈部的上三分之一处;猪、羊的皮下注射,在腋下或股内;猪的肌肉注射部位应在股内(小猪)耳后或肩胛前缘(大猪)肌肉丰满处;家禽刺种在翅下无毛处,肌肉注射在胸肌或股肌,皮下注射在颈背部(颈下三分之一处)。考虑免疫途径,根据疫病的性质、疫苗的特点,采用合理、有效的免疫接种途径。 严格按照疫苗种类规定的注射部位,准确注射。 2.3.3做好免疫消毒 免疫接种前,所用的器械都要按要求进行无菌处理。家畜的注射部位须先剪毛,注射部位在注射前后各用5%碘酊消毒一次。并要求每注射一头(只),须换一个消毒过的针头(换下来的针头煮沸消毒后再用)。 2.3.4把握好注射剂量 疫苗的接种剂量低于常规剂量,将达不到所需要的免疫水平,超大剂量可引起免疫耐受或免疫麻痹,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2.4加强免疫前检测工作 加强免疫前检测工作,及时注意发现和淘汰带毒动物及隐性感染动物,特别注意能经胎盘或卵垂直传播的疾病和能生产免疫抑制的疾病,并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 2.5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 一是建立健全防疫制度、检疫申报制度、疫情报告制度、消毒制度、封闭管理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畜禽标识制度等,并严格遵照执行;二是规范建立畜禽养殖档案,认真填写用药记录、免疫记录、监测记录、动物出栏记录等,逐步推行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三是严格控制疾病的传染源,严防病原的入侵,从防控疫病的源头抓起;四是加强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隔离等工作,防止传染病的水平传播;五是重视动物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改善动物生态环境;六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动物的体质,增强动物抗病能力。 3 结论 动物疫病防控是一项繁重的系统工程,动物免疫的成败是由疫苗质量、免疫程序、动物自身因素、环境因素、药物因素、饲养管理方面的因素、血清型差异的因素、人为因素等诸多方面决定的,不可指望只做好其中一项工作就可避免出现免疫失败,只有做好动物疫病的综合防控,才能有效防止免疫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