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冬季猪肠道及传染性胃炎的防治

时间:2012-12-06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马增军 - 小 + 大


  4. 猪痢疾: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康复猪带菌时间可达数月,污染饲料、饮水、猪圈、饲槽、用具、周围环境及母猪躯体。传播途径—消化道。
  流行特点:发病季节不明显,四季均有发生,但4~5月和9~10月份发病较多。流行缓慢,持续期长,最初在一部分猪中发病,继则同群猪陆续发病。断奶后的发病率常为90%,死亡率在50%左右。
  治疗:预防原则:禁止从疫区引进带菌种猪,引进后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在无本病的地区或猪场,一旦发现本病,全群淘汰,彻底消毒、空圈2~3个月堆集处理。
  5.猪增生性肠炎
  药物预防:在疾病流行期间、调运前或新购猪时,在饲料中加药预防爆发,添加氟苯尼考、泰乐菌素、庆大霉素、利高霉素、泰妙菌素(100g/t)、金霉素(500g/t)、硫酸粘菌素(200g/t)等,连用7~10天,可有效预防新病例发生和控制本病。
  疫苗接种:美国、德国和荷兰等国已研制出PPE无毒活苗和灭活苗,免疫保护率很高。在仔猪3周龄、7周龄和9周龄饮水免疫接种该疫苗的猪日增重高于未接种猪,且整齐度提高。
  6. 猪鞭虫病:猪鞭虫的成虫寄生于盲肠与结肠粘膜面,虫卵自粪中排出需要至少3周才能发育成含幼虫的虫卵,经口感染后在结肠与盲肠内发育成成虫,从感染到成虫排卵共6-7周,鞭虫虫卵的抵抗力也很强,在受污染的地面可存活数年,猪鞭虫高度感染时,由于虫体头部深入粘膜引起肠道出血性炎症,其症状易与猪血痢相混淆,常与猪血痢病并发造成粘血下痢便,使诊断及治疗更加复杂。
  三、猪的非感染性肠道疾病
  1.消化机制不全:仔猪,断奶仔猪多发,消化不良。
  2.日粮抗原过敏:仔猪消化道中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龄前很低,对蛋白性抗原不能有效降解,发生过敏,从而导致小肠损伤。
  比如大豆蛋白抗营养因子主要引起胰脏萎缩和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大豆蛋白作为过敏原引起的过敏反应主要导致血浆蛋白质漏入肠腔、绒毛虚脱和隐窝肥大等肠道损伤(短暂腹泻)。
  3.营养因子缺乏:是指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它必需营养物质,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浆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4.应激因素:低温、换料等所致腹泻,病仔猪排水样或鸭粪样稀粪。
  5.霉菌毒素:比如,T-2毒素(或称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由赤霉菌产生) 、呕吐毒素(主要是由镰刀菌的某些种产生),二者均属于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会引起腹泻(可能带血) 。
  四、猪肠道疾病的鉴别与防控
  1.从粪便颜色和形状进行初步鉴别诊断:
  2.白色粪便:仔猪白痢。
  3.黄色粪便:仔猪黄痢;仔猪副伤寒,淡黄色或黄绿色,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絮片,同时病猪体温升高。
  4.红色粪便:仔猪红痢;猪痢疾。
  5.灰色粪便:可能是圆环病毒感染。
  6.水样粪便: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病多发于1-2周龄和断奶后1周内的仔猪,粪便呈白色、黄色水样或奶酪样并含有絮状物。发病率10%-20%,死亡率在15%以下,混合感染时两者均升高。
  猪舍环境控制很重要,为使各类猪群最大程度的发挥生产潜力,必须给猪群提供最适宜的生产环境,形成最有利于猪群发挥其生产力的小气候,这对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尤为重要。
  温度: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冷应激抑制免疫系统,使仔猪更容易遭受疾病的感染,尤其是下痢。出生后适宜温度是30-32℃,4-7日龄为28-30℃,15-30日龄为22-25℃,2-3月龄为22℃,成年一般为15-18℃左右。
  通风:机械通风的气流速度,冬季应在0.1-0.2m/s之间。夏季炎热季节应加强通风。
  圈舍合理的饲养密度:15-50kg猪每头占地面0.3-0.37m2,75-100kg猪每头占地面0.55-1m2;空怀母猪一般3-4头左右为一圈根据每头母猪1.5-2m2调节。
  防控策略:标准化猪舍硬件条件,规范化饲养管理措施,科学的养殖模式,合理的保健措施,严密的防疫程序。

上一篇:防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反思

下一篇: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危害及其综合防制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