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05-08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哈兽研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1.3 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的关系 一般认为特异性免疫应答仅是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延续;免疫记忆是T、B淋巴细胞所介导的获得性免疫应答的独有特征,而天然免疫一直被认为没有免疫记忆。研究表明,天然免疫系统的细胞和体液成份除了其本身固有的功能外,还可通过下述作用引导和启动获得性免疫:如降低抗原刺激阈,提供共刺激信号,决定获得性免疫对抗原的选择性并决定其应答类型。例如,DCs主要通过PRR识别众多病原体中共有的、保守的PAMP而在天然免疫中发挥作用。DCS除了单纯的抗原捕获、递呈和对T细胞的协同刺激作用外,在特异性激活幼稚T细胞、联结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起着桥梁作用。然而一些病原体却可通过破坏DCs的PRR功能得以进化,继而逃避宿主免疫监视。因此,有必要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其相关受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制定抗感染的策略。 TLRs是近年研究的热点,作为天然免疫中重要的PRR,通过与PAMP的模式识别作用诱导免疫效应分子表达,激活多种前炎性因子参与抗感染过程。TLRs与PAMPs的结合还可以增强APC的抗原呈递功能,促进细胞膜表面共刺激分子(如B7分子)和MHC Ⅱ类分子表达,直接促使Th细胞活化,参与并调控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NK细胞是天然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员,具有早期识别、清除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等功能。近年研究发现,NK细胞是通过一些受体来识别MHC Ⅰ和Ⅱ类样分子,初次活化后具有获得性免疫细胞的特征,即免疫记忆功能,其产生的机制及其凋控机制尚不清楚。但毫无疑问,NK细胞的记忆功能在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时扮演重要角色,也颠覆了传统免疫学的观念,对深入理解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信息。 2、病原微生物的进化适应性 当宿主在利用各种免疫机制阻止和控制被感染、发病时,病原微生物也通过基因突变、基因水平转移、肠道移位等方式,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清除,完成其物种进化。 2.1 基因突变 基于自然选择和宿主免疫系统的选择压力即免疫选择,病毒利用其基因中序列突变的多样性,即抗原漂移和抗原转移进行免疫逃避。病毒基因突变包括转换、插入、缺失、颠换、重组、重配等,最典型的例子为A型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属RNA病毒,在复制过程中,RNA聚合酶缺乏校正功能,各基因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点突变,由一连串渐进的点突变构成抗原漂移;随着点突变逐渐积累,将直接导致抗原发生改变,产生新型的流感病毒,这种变异即抗原转移。 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当两个不同来源的病毒共同感染同一宿主时,就可能产生重配病毒,这种现象称为基因重配。当基因重配涉及到HA和NA亚型时,就会使流行株出现新的亚型。 抗原转移和基因重配也有可能使病毒跨越种属屏障,并以较快的速度分化变异,维持生存,从而使其感染的宿主范围不断扩大。同时,病毒对新宿主的适应过程也是病毒自身进化的过程。 2.1 基因水平转移 与基因突变一样,基因水平转移也是促使物种进化的途径之一。基因水平转移是不同物种之间或细胞器间基因的交换,是相对于常规的从亲代到子代的基因垂直转移而提出的,它打破了亲缘关系的界限,使基因能够在不同的物种之间进行交换。 基因水平转移可以通过插入、重组与细胞中的原有基因整合等方式,产生具有新功能的基因,从而加快物种演化速度。基因水平转移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尤其是原核生物。资料表明,在抗生素环境压力下,出现了大量抗药性病原菌,用基因突变的说法很难解释清楚,实际上,这与抗药性基因的水平转移有关。不仅如此,非致病菌在向致病菌进化过程中,获得外源毒力基因从而表现出对宿主具有的致病性的表型,往往也是基因水平转移的结果。研究表明,在细菌毒力基因水平转移过程中,一系列可移动的染色体外遗传元件起着重要作用,如质粒、转座子和噬菌体等。其中,研究较热门的细菌毒力岛形成原因之一,极可能是细菌基因水平转移的结果。 目前,已知参与水平转移的基因大多与细菌的抗药性和致病性有关。无论是耐药性基因还是毒力基因的水平转移,都是细菌对宿主或环境的一种适应方法,这种适应方式为细菌生存开辟了更多的空间,增加了细菌的多样性,能够有效与宿主细胞发生作用而形成侵染。 |
上一篇:采用猪瘟脾淋苗控制猪瘟的成功经验
下一篇:免费疫苗带来三大乱象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