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呈绿色并萎缩:临床多见于沙门氏菌感染。 卵泡上有一层黄色纤维素性干酪物、恶臭:临床多见于禽流感,严重的大肠杆菌病。 卵泡出现出血:临床多见热应激,禽霍乱,坏死性肠炎。 输卵管内积大量黄色凝固样干酪物,恶臭:临床多见于大肠杆菌引起的输卵管炎。 输卵管内积有似非凝蛋清样分泌物:临床多见禽流感。 输卵管内出现水肿,象热水煮过一样:临床多见热应激,坏死性肠炎。 输卵管内象散一层糠麸样,壁上形成小米粒大小红白相间结节:临床多见卡氏白细胞原虫病。 输卵管子宫部出现水肿,严重形成水泡:临床多见减蛋综合症,传染性支气管炎。 输卵管发育不全,前部变薄积水或积有蛋黄,峡部出现阻塞:临床多见小鸡感染性支气管炎,依原体。 输卵管系膜形成肿瘤:临床多见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增生。 (6) 消化系统 A、禽的消化系统较特殊,没有唇,齿及软腭。上下颌形成喙,口腔与咽直接相连,食物入口后不经咀嚼,借助吞咽经食管入嗉囊,嗉囊是食管入胸腔前扩大而成,主要机能是贮存,湿润和软化食物,然后收缩将食物送入腺胃,腺胃体积小,呈纺锤形,仅于腹腔左侧,可分泌胃液,含有蛋白酶和盐酸,肌胃紧接腺胃之后,肌层发达,内壁是坚韧的类角质膜,肌胃内有沙砾,对食物起机械研磨作用。 禽肠的长度与躯干(最后颈椎至尾综骨)之比为:鸡、山鸡为7~9∶1,鸭为8.5~11∶1,鹅为10~12∶1,鸽为5~8∶1。大小肠黏膜都有绒毛,整个肠壁都有肠腺禽的肠分大。十二指肠起于肌胃,形成“U”形袢而止于十二指肠起始部的相对处。空肠形成许多半环状肠袢,由肠系膜悬挂于腹腔右侧。胰腺位于十二肠袢内,呈淡黄色,长形,分背腹两叶,以导管与胆管一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肠由一对盲肠和直肠组成。盲肠的入口处为大肠和小肠的分界线,这里有明显的肌性回盲瓣,后段肠壁内分布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形成盲肠扁桃体,以鸡最明显。禽类的直肠很短,泄殖腔是消化、泌尿和生殖三个系统的共同出口,最后以肛门开口于体外。泄殖腔体被两个环形褶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为粪道,与直肠直接相连;中为泄殖道,输尿管、输精管或输卵管的阴道部开口于此;后为肛道,是消化道最后一段,壁内有括约肌。在泄殖道与肛道交界处的背侧有一腔上囊(又称法氏囊)。临床检查应注意观察消化系统的内脏是否出现水肿,出血,坏死,肿瘤等。 B、病理状态下消化系统的异常变化: 腺胃肿胀,浆膜外出现水肿变性,肿胀象乒乓球样:临床多见于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氏病。 腺胃变薄,严重时形成溃疡或穿孔,腺胃乳头变平,严重形成蜂窝状:临床多见于坏死性肠炎,热应激。 腺胃乳头出血:临床多见于新城疫,禽流感,药物中毒。 腺胃黏膜和乳头出现广泛性出血:临床多见卡氏白细胞原虫病,药物中毒和肉仔鸡严重大肠杆菌病。 腺胃与肌胃交接处出血:临床多见于新城疫,禽流感,法氏囊和药物中毒。 腺胃与肌胃交接处出现腐蚀,糜烂:临床多见药物中毒,霉菌感染。 腺胃与肌胃交接处形成铁锈色:临床多见药物中毒,肉仔鸡强度新城疫感染和低血糖综合症。 腺胃与肌胃交接处角质层出现水肿,变性:临床多见药物中毒。 腺胃与食道交接处出现出血:临床多见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禽流感。 食道出现出血:临床多见药物中毒,禽流感和鸭瘟。 食道出现坏死:多见于鸭瘟。 食道形成一层白色假膜:临床多见于念珠菌感染和毛滴虫病。 肌胃变软,无力:多见于霉菌感染,药物中毒。 肌胃角质层糜烂:临床多见于药物中毒,霉菌感染。 肌胃角质层下出血:临床多见于新城疫,禽流感,霉菌感染或药物中毒。 小肠肿胀,浆膜外观察有点状出血或白色点:临床多见于小肠球虫病。 小肠壁增厚,有白色条状坏死,严重时在小肠形成假膜:临床多见于堆氏球虫病或坏死性肠炎。 小肠出现片状出血:临床多见于禽流感和药物中毒。 小肠出现黏膜脱落:临床多见于坏死性肠炎,热应激或禽流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