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24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在世界分布广,流行历史久,传播速度快,又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病,往往造成大流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已被国际兽医局(OIE)和联合粮农组织(FAO)列为A类一号烈性传染病,属于“政治经济危害病”,危害非常严重。 一、发病机理和临床症状: 1、发病机理: 口蹄疫病毒(FMDV)为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呈圆形或六角形,直径23-25nm,病毒又7个血型,即:A、O、C亚洲Ⅰ型,南非Ⅰ、Ⅱ、Ⅲ,互不免疫,当病毒入侵机体后,首先在侵入部位上皮细胞内生长繁殖,引起浆液性渗出物而形成原发性水泡病(第一期水泡),不易被察觉,1-3d后病毒入侵血清引起体温升高和和全身症状!易感动物的感染机率依次是:牛>猪>羊>鹿,可感染30多种偶蹄动物。 2、临床症状: 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下降至废绝,口黏膜形成小水泡或糜烂,水泡24小时破裂呈红色糜烂,蹄冠、蹄叉、蹄踵等局部发红、微热、敏感等症状,严重者蹄壳脱落;感染该病毒可引起母猪流产、乳房炎,恶性口蹄疫死亡率达20﹪-50﹪;吃奶仔猪通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达60﹪-80﹪,病程长。 3、流行病学特征: (1) 高度接触感染。 (2) 传染源:口蹄疫病毒。 (3) 传染性强,潜伏期短。 (4) 传播途径: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空气等传播。 (5) 具有周期性:1-2年或3-5年流行一次。 (6) 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流行有明显的季节规律,秋末冬、春季常发。 二、 口蹄疫的综合防治措施: 1、目前采用的口蹄疫综合防治技术:规模化养猪场在口蹄疫多发和高发季节,一般采用预防注射,隔离封场,消毒减群等技术进行预防,在发生疫情后通常采用有限扑杀、局部封锁,紧急免疫注射、加强消毒等措施予以控制。 2、口蹄疫疫苗防治:众所周知,在规模化养猪场,按免疫程序对猪群进行高质量、高密度的免疫,但由于规模化猪场中猪群结构复杂,场内不同猪群间、同一猪群内猪只间,免疫力高低不一,在加上口蹄疫病毒(FMDV)具有多型性、易变性的特点,研究表明,FMD有7种血清型,每一型内又有亚型,FMD每一亚型内又有众多抗原差异的毒株,再加上FMD的免疫应激性很大,使疫苗免疫接种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3、抗病血清的使用:抗病血清来源较少,价格较高,使用量较大,而且必须反复使用才有效,在疫情发生时对隔离的未发病的猪可以用于预防。 4、消毒技术的运用: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规模养猪场普遍认识到消毒在防控口蹄疫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施行消毒过程中,使用何种消毒剂、如何进行消毒知之不多,在消毒过程中盲目加大消毒剂的使用量,只注意对地面的消毒,忽视对猪场全方位立体消毒,使消毒未达到应有效果,因此,在防治口蹄疫工作中,使用有效消毒剂并采用新型消毒技术,建立一套有效而又切实可行的消毒程序十分必要。 三、可用于规模化养猪场对口蹄疫消毒的消毒剂 FMDV为RNA病毒科中的病毒属,无囊膜,病毒蛋白决定其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免疫能力,在国内外,在FMDV抵抗力的研究进展中,FMDV在4℃较稳定,低温条件下可以长期存活,对热和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对酚类,醇类等消毒剂不敏感,在PH=7.2-7.6时较稳定,在PH﹤6时可快速灭活,在PH﹤3时感染性瞬间消失,在PH﹥9时迅速被灭活。 研究结果表明:含碘类,含氯类消毒剂的安全性好,安全浓度高,浓度在1000mg/L以下时均安全,其中复方二氯异氰脲酸粉最大的安全浓度达到:2500mg/L。 含碘类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毒灭效果一览表:
注:表内分子为完全灭活次数,分母为实验次数 此表实验结果表明:含有效碘100mg/L的碘酸对FMDV作用20min,可以达到完全灭活,含有效碘50mg/L的聚维酮碘对FMDV作用20min,亦可达完全灭活要求。 含氯类和过硫酸盐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毒灭效果一览表:
注:实验通常时间均为20min,表内分子为完全灭活次数,分母为实验次数 此表实验结果表明,以有效氯含量250mg/L的复方二氯异氰脲酸粉和750mg/L三氯异氰脲酸粉对FMDV可达到完全灭活效果,溴氯海因粉灭活FMDV需要750mg/L,过硫酸盐粉对FMDV完全灭活的最低浓度为125mg/L。 |
上一篇:防控疫病须七分养三分治
下一篇:华北地区猪病防制措施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