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08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⑦在疫区和受威胁区注射FMD疫苗,所有接受免疫的家畜,在形成免疫保护力前应至少隔离或控制动物移动15天,以防受到感染,即使受到感染也能阻止疫病传播;在牧区,应划定小块放牧区放牧。注射疫苗的动物若有FMD临床症状,必须立即隔离,按病畜进行处理。 ⑧为了防止机械性的传播疫病,在疫点最好一头家畜一套注射器,如果注射器不够用,至少应做到一个栏一支针管,一头家畜一个针头。保定牛,不要手抓鼻中隔,防止把处于潜伏期牛的病毒通过保定员的手传给健康牛。 ⑨处理病畜的兽医和其他人员,不应再参加安全畜群的防疫注射工作,以防传播疫病。如果必须参与工作,则一定要另换工作服、鞋、帽,手、脚彻底消毒后方可进行操作。 2.扑杀病畜及同群畜是关键措施 病畜及其同群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迅速扑杀病畜及其同群畜是及时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最关键的措施。2001年2月,英国出现第一起FMD病例后,因报告、确诊到采取扑杀措施耽搁时间过长,在暴发的最初几周内,使流行态势难以控制。可见,迅速扑杀病畜及其同群畜对于控制疫情至关重要。 处于FMD潜伏期的动物,几乎所有组织、器官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含有FMD病毒。病毒随同动物的乳汁、唾液、尿液、粪便、精液和呼出的气体等一起排放于外部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猪、牛发病后排毒期一般4-5天,羊可长达7天。猪、牛在发病开始的急性期,即水泡刚开始形成时,达到排毒高峰,而羊则在出现临床上症状前的1-2天就已达到排毒高峰期。牛的排毒量最大,可高达10亿个IU(理论上可使一头牛感染的病毒单位);猪的气源性排毒量比牛、羊高出千倍以上;羊的排毒期最长。(参见附2:动物排毒量与感染量)扑杀病畜是因为病畜排毒,扑杀同群畜是因为同群畜可能已潜伏感染。同群畜感染后的潜伏期2-14天,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前就开始排毒。与人工接种方式感染不同的是,接触感染动物的最初排毒时间不稳定,在0-9天之间。 鉴于病畜及同群畜的危险性,应严格按照农业部印发的《牲畜FMD防治技术规范(试行)》中第六、七、八项执行,以保证无污染、无扩散、无隐患。 3.严格控制疫源移动 传染源的移动是FMD最普通的传播方式。2001年初英国FMD暴发时,因正式宣布疫情与正式下令限制移动仅差三天,就增加了62个疫点,使损失增加了1/3-1/2。这说明,病例在地域上呈分散性分布时,限制移动与扑杀动物同样重要。我国FMD的主要传播渠道是带毒动物及其产品的移动,对此环节的有效控制,是控制疫情的另一关键措施。特别是不表现明显病症的带毒活畜,因不易被察觉,移动后形成很大危害。 无症状带毒活畜有三种情况,一是潜伏感染,即移动与不移动都会发病;二是隐性感染,动物的免疫系统暂时压制了病毒的活性,在运输途中因应激和外部环境或营养状况恶化,出现病症;三是持续感染动物,据我室对全国10余个省的2400头牛、羊等活畜带毒状况检测,有近10%的动物带有病毒。虽然目前能证实持续感染动物具有传染性的实验室证据较少,但在自然情况下是有可能成为传染源的。为了防止带毒畜的移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产地检疫,在现有方法可检测的范围内,不放走一批可疑的带毒动物; 2)加强动物免疫,除做好日常免疫和监测外,在动物起运前2周,加强免疫一次; 3)在运输途中,一旦发病,应就地处理,以防扩散。 4)建议,鉴于长途调运畜产品的危险性,今后应逐步调整各地区畜产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结构与布局,减少长途运输频次,改变生产方式,以就近加工为最好。 4.加强诊断与监测工作 诊断与监测是利用技术手段准确掌握FMD流行与免疫状况的科学方法,为防疫政策与措施制定提供依据,因而十分重要。 1)诊断 指对疑似FMD病料的实验室诊断,诊断目的是确定是否为FMD和病毒血清型。 OIE向其成员国推荐的标准方法是间接夹心ELISA,病毒分离采用犊牛甲状腺细胞。我国普遍采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鉴定血清型,另用RT-PCR分子诊断加序列测定为补充方法,病毒分离多使用3-5日龄乳鼠。 无论何种方法,病料采集的好坏对于诊断结果的得出至关重要,以尚未溃破的水泡皮和水泡液为最好。快速准确的诊断结果对于及早采取有力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监测 血清学监测:对动物群体自然感染状况的监测。对非免疫区采用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对灭活疫苗免疫区,采用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方法。通过该项监测,大则可了解全国或区域内的自然感染状况,以便于调整免疫计划;小则可以掌握场区内动物感染情况,以限制移动和局部净化。 群体免疫水平监测:对群体免疫抗体的监测,了解群体免疫水平,评价抗感染能力。采用病毒结构蛋白抗体检测方法。通过该项监测,可发现免疫不好的动物,及时予以补免。 持续感染监测:对动物群体自然感染与带毒状况监测。采用RT-PCR分子检测或病毒分离方法。通过该项监测,可限制移动和局部净化。 分子流行病学监测,用于流行毒之间遗传衍化关系研究,实施疫源分析与追踪,分析疫病流行规律和病毒变异规律。 抗原漂移监测:分析疫苗株与流行毒之间的免疫关系值(r值),评价疫苗免疫覆盖率,以便及时更换制苗种毒。 (四)现用商品苗对当前流行毒的免疫有效性与疫苗改进措施 1.现用商品疫苗对当前流行毒的免疫有效性 我国现有商品疫苗(仅指兰州兽研所)分为牛苗和猪苗,各有2株制苗毒。牛苗毒分离自牛,分别于1958年和1999年分离;猪苗毒分离自猪,分别于1980年和1993年分离。通过我室对各时期20余株流行毒代表株与上述4株猪、牛疫苗毒的r值检测,还没有发现超出疫苗株保护范围(r值为0.44~1.03)的流行毒。交叉免疫保护实验也没有发现不保护的毒株。但有些毒株的r值已接近0.40。抗原漂移较为迅速的是猪毒群毒株。 2.疫苗改进措施 疫苗的改进提高已是当务之急,重点改进内容包括: 1)增加疫苗单位体积的病毒抗原含量,提高疫苗免疫效力; 2)添加免疫增强因子,提高动物免疫应答强度; 3)研制新型佐剂和抗原稳定剂,增加疫苗的免疫持续期,降低注苗反应; 4)改进制苗工艺,减少疫苗中杂蛋白含量,降低污染率,减少注苗反应。 |
下一篇:当前我国兔病流行状况和防制对策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