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01-03 点击: 次 来源:动物医学进展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4、如何通过环境控制实现口蹄疫的综合防控 通过对河南省部分畜牧场的调研发现,环境控制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实现口蹄疫的综合防控也应当从环境设计、设施的卫生、营养环境、饲养管理等方面做好环境控制。 4.1 建场要求 畜牧场应建立在交通方便、水质良好、水量充足、地势高燥、环境幽静、无有害气体、烟雾、灰尘及其他污染的地区,并且远离学校、公共场所、居民住宅区,防止边设计、边施工、边投产。 4.2 场区的布局与设施要求 场内的饲养区、生活区应设在场区的上风、高燥处,兽医室、产房、隔离病房、贮粪场和污水处理池应 设在场区的下风、较低处。 场区内的道路坚硬、平坦、无积水。牲畜舍、运动场、道路以外地带应绿化。 场区牲畜舍应坐北朝南,坚固耐用,宽敞明亮,排水通畅,通风良好,能有效地排出潮湿和污浊的空气,夏季应增设电风扇或排风扇通风降温。场区内应设有符合环保要求的无害化处理设施,牲畜排泄的粪尿、排放出饲养场的污水和患病动物的排泄物、垫料和病死动物尸体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出饲养场外,并且处理后应符合相关规定。 场区内还应设有防蝇、防蚊、防鼠等设施,防止病原的间接传播。 饲养区门口通道地面设消毒池,人行通道除设地面消毒池外,增设紫外线消毒灯。 在饲养区和隔离区交界处要设有沐浴室、消毒问;人员、动物和物资运转应采取单一流向,道路分为污道、净道,不重叠,不交叉。 4.3 消毒 虽然口蹄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但目前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仍以人及运输工具为主,因此,在养殖场受到该病的威胁时,对进出人员及买卖牲畜、运料及运粪的车辆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才能有效地切断其传播地途径。一方面对外围环境应该坚持1周消毒1次,舍内的走廊、过道等坚持1周消毒2次,产房、保育舍等车间保持1周3次的带畜消毒;凡进入场区的车辆、人员都要经过消毒池,消毒池内要常年保持药效,必要时还应通过消毒间或消毒走廊。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还要有第二道消毒池或消毒间,一定要加强进出口的消毒,防止人员带毒。另一方面,当畜舍中有个别动物患病或死亡时,除彻底消毒其分泌物、排泄物或可能污染的一切场地、用具和物品外,每天都要加强环境消毒,以防止病原体的扩散。 4.4 场区的供、排水系统 场区内应有足够的生产用水,水压和水温均应满足生产需要,饮水池应定期清洗、换水,水质应符合卫生标准。如需配备贮水设施,应有防污染措施,并定期清洗、消毒。 4.5 营养环境 易感动物的营养状况在口蹄疫的流行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饲料加工、运输、饲喂过程中避免病原体污染是搞好综合防控的重要环节, 各种饲草与饲料应按规定收购和贮藏,确保干净、无杂质,不霉烂变质,发霉的饲料不许进入配料间。 4.6 饲养管理环境 饲喂前饲草应铡短,扬弃泥土,清除异物,防止污染;块根、块茎类饲料需清洗、切碎,冬季防冰冻。 每天应清洗槽道、地面、墙壁,除去褥草、污物,粪便。清洗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粪便及污物运送到贮粪场。运动场粪便专人每天清扫,集中到贮粪场。 场区内应定期或在必要时进行除虫灭害,清除杂草,防止害虫孳生,但药液不得直接触及动物身体。 场内不得饲养其他家畜家禽,并防止其进入场区。 4.7 畜舍内部环境 4.7.1 温度夏季应通过改变畜舍的屋顶设计,安装降温设施,饮电解质水或1 g/L~2 g/L的人工盐 溶液等,降低舍内和猪体本身的温度;寒冷季节应对畜舍添加增热、保温措施。 4.7.2 湿度适宜湿度有利于牲畜的生长,畜舍内的湿度过高不仅会影响牲畜的新陈代谢,甚至会诱发口蹄疫的发生。为防止湿度过高,减少舍内水汽的来源,应少用或不用大量水洗圈舍,也可设置通风设备或经常开启门窗,降低舍内湿度。 4.7.3 空气 口蹄疫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季多发,而空气污染超标往往发生在门窗紧闭的寒冷季节,所以在口蹄疫高发季节应尽量减少因空气中有害气体超标。一般情况下有害气体的浓度不得超过最大值,猪舍二氧化碳为3 000 mg/L、氨30 mg/L、硫化氢20 mg/L[1 ],牛舍二氧化碳为3 000 mg/L 氨25 mg/L、硫化氢15 mg/L。 4.7.4 光照适当的光照不仅可以促进牲畜的新陈代谢,而且直射日光对口蹄疫病毒还有杀灭作用 ,畜场应经常保持一定光照时间和强度,但夏季应尽量避免阳光直射。 5、结语 综上所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建立高免牲畜群,仍是目前控制口蹄疫发生和发展的主要措施。而实现以上目标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完整适宜的免疫程序,不失时机地进行免疫接种,切实搞好环境控制,为家畜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才能减少口蹄疫的发生,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略) |
下一篇:当前养猪场(户)存在的问题分析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