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临床兽医 > 文章

猪免疫抑制的危害与防控技术

时间:2010-09-2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 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的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当前各种免疫抑制的因素,广泛存在我国的猪群之中,应引起高度关注。

1、当前造成猪群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

1.1 传染性因素

1.1.1 病毒性传染病:兰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瘟、细小病毒病、猪流感、细小病毒病等。

1.1.2 细菌性传染病: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沙门氏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1.1.3 寄生虫病:弓形体病

1.2 非传染性因素

1.2.1 毒素中毒: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酶烯酮、T-2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1.2.2 药物因素:如氯霉素、、痢特灵、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糠皮质激素、四环素、土霉素、地塞米松、泼尼松、可的松、雄激素、睾丸激素、磺胺类药物等;

1.2.3 营养因素:缺少VB、VA、VC、VE的和微量元素钢,锰、锌、铁、硒等;

1.2.4 疫苗因素:超大剂量注射疫苗,接种次数过多,接种疫苗种类过多等;

1.2.5 理化因素:苯酚类、甲醛消毒剂、重金属汞与铝等,工业化学物质氟、放射线、紫外线灯等;

1.2.6 应激因素:过冷、过热,转群混群,拥挤、分娩、断奶、去势、换料、长途运输、噪音、急促驱赶等各种应激因素;

1.2.7 遗传因素:先天性免疫缺陷、染色体异常、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症、先天性脾脏发育不全等。

2、 免疫抑制的危害性

2.1 对抗体的免疫系统造成损伤作用

2.2 免疫抑制细胞的生物活性、降低免疫细胞递呈抗原的能力、减弱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功能,造成机体出现免疫麻痹和免疫耐受,并能引起淋巴细胞凋亡等;

2.3 造成疫苗免疫接种失败,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2.4 导致机体整体免疫力下降(包括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抗病力下降,长期处于亚临床状态之一;

2.5 诱发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造成动物发病死亡。

3、防控技术

引起猪只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往往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互为因果,使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痹。在预防猪发生免疫抑制时,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是控制好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因为传染性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危害性更大、更严重。当然,也不可忽视非传染性因素的存在。只有构筑起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道屏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免疫抑制的控制问题,从而保障猪只健康地生长。

3.1科学管理,全面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侵入猪场。

3.1.1 搞好“三管”:管理好饲养人员,管理好猪群、管理好饲养环境。

3.1.2 实行分群隔离饲养,落实“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防制疫病交叉传播。

3.1.3  猪舍要保证“三度”(保证猪舍内的正常温度、湿度、与适宜的饲养密度)、保持“两干”(要清洁干净与干燥),坚持“一通”(四季通风,空气流动)。猪只生长最适温度为22~26℃(仔猪出生后15天为30℃),相对温度为60%~70%。

3.1.4 做好“五定”:定期消毒、定期驱虫、定期灭鼠、定期杀虫,定期对疫病进行检验与监控。

3.1.5 养猪不要与其他动物混养,防止相互传播疫病。

3.1.6 种猪配种、母猪分娩、产仔、仔猪出生、断奶、转群、分群、断尾、剪牙、免疫接种等环节,要注意降低各种应激反应,保持猪只的自体稳定,可避免诱发猪只发生免疫抑制。

3.2 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猪群的免疫预防

种猪:免疫接种猪瘟弱毒疫苗、蓝耳病弱毒疫苗、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口蹄疫0型高效灭活苗、细小病毒活疫苗、乙型脑炎活疫苗等。

仔猪:免疫接种猪瘟弱毒疫苗、蓝耳病弱毒疫苗、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口蹄疫0型高效灭活苗、副猪嗜血杆菌多价血清灭活苗、链球菌双价血清灭活苗、喘气病活疫苗等。

上一篇:食用醋防仔猪腹泻病的原理

下一篇:猪免疫抑制的现场调查与反思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