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7-11 点击: 次 来源:中国兽医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猪蓝耳病已成危害我国养猪生产的第一大疫病 2006年以来,在我国流行的猪蓝耳病主要由高致病性毒株引起,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使我国养猪业经受了沉重打击,损失巨大,而且该病在我国还有继续肆虐的趋势。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毒株仍是目前的强势流行毒株,其主要呈现出广泛的组织侵害性,造成呼吸、生殖、免疫、消化、神经系统等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新发病猪场和猪群呈现出与前两年发病猪一致的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很高,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仍是发烧(因此人们称之为“无名高热”,但是目前该病的病原已经非常明确,所以不提倡再叫“高热病”)。除此之外,猪只还会出现呼吸道、消化道(腹泻)、神经症状以及母猪繁殖障碍等症状。 该病的发病率在50%~100%,病死率在20%~100%,母猪和后备种猪也呈现高感染率的特点;哺乳子猪、保育猪、生长育肥猪往往反复感染和发病,不同的猪场发病情况有所差异。 猪圆环病毒病较为突出 近年来,随着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的广泛流行,猪圆环病毒2型的感染率在我国也呈上升趋势,从临床样本中的检出率甚至高于猪蓝耳病病毒,成为与猪蓝耳病合并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自2006年以来,流行的猪病疫情中,蓝耳病是元凶,而猪圆环病毒病扮演的是帮凶的角色,如果没有圆环病毒的合并感染,猪蓝耳病也不会出现如此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由于消毒剂对猪圆环病毒2型无效,所以圆环病毒的感染更是不可忽视。 目前猪圆环病毒2型(PVC2)在我国已呈现出感染日龄早(产房哺乳子猪即可感染)、感染率高(血清阳性率高、病死猪组织样本PCV2检出率高,几乎达100%)、与蓝耳病病毒的双重感染率高等特点。 猪瘟呈散发,但危害仍很大 猪瘟和猪蓝耳病不同,其毒株变异不快,使用疫苗免疫效果很好,目前该病虽然散发,但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和免疫失败有关,如猪蓝耳病与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加之饲料霉菌毒素的污染,从而影响猪瘟的免疫接种效果,使猪群出现免疫失败。除此之外,受到猪场环境中猪瘟野毒感染、猪瘟疫苗更换以及猪瘟疫苗质量等影响,也可导致猪群免疫失败。 另外,目前不少猪场仍存在猪瘟隐性带毒猪,特别是带毒母猪,使猪瘟的疫原难以清除,造成母子传播,在哺乳子猪保育猪的阶段就可能出现散发性疫情。 病原多重感染仍是目前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 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是近几年猪病的主要流行形式,常常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危害极其严重,其病原不外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肺炎支原体、猪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和猪流感病毒,其中以蓝耳病或圆环病毒病的双重感染最为严重,由此造成猪群产生双重免疫抑制,抵抗力下降。 在这些病原中,猪肺炎支原体几乎存在于每一个猪场,但是只要没有蓝耳病或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其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目前虽然猪流感的危害并不严重,但是该病却呈现发病猪群增多、流感病毒种类增多、复杂性加剧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猪群的细菌性疾病十分普遍 猪场细菌性疾病主要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而继发性是猪场细菌性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如目前对于猪蓝耳病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上已很难做出诊断,因为该病往往是已经继发多种感染,对于这种情况,在治疗时必须分清哪些是原发病,哪些是继发病,只有这样才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是存在于环境中的病原菌,如不注重环境消毒,一旦相邻的猪场发病就会造成外源性感染。有人可能会认为别人的猪发病我控制不了,大环境也无法控制,但我们可以控制猪场及其周围的小环境,比如定期对猪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母猪子猪之间的传播也是造成外源性感染的原因之一,比如刚出生几天的小猪就出现副猪嗜血杆菌或链球菌的感染,这种情况一定是在产房感染的,所以一定要注重产房的消毒措施,切断母子之间的传播途径。 另外就是猪只之间的相互传播所引发的外源性感染,所以对于发病的猪只一定要及时隔离。 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往往是由动物带菌引起猪只抵抗力下降,从而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如在没有蓝耳病之前,副猪嗜血杆菌病只是以一种正常菌存在,不会引起发病,但在发生了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病以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率比以前升高了很多,其原因和病毒病没有控制好有很大的关系。在国外,细菌病的发生就比较少,原因之一就是国外没有猪瘟。 有的专家认为副猪嗜血杆菌也存在致病性,原因是人工感染也会发病,但是在临床实践中,细菌感染不可能有人工感染那么大的量,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
上一篇:牛的体温与疾病
下一篇:看牛尾知牛病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