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登陆 | 注册 | 留言 | 设首页 | 加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疫病防控 > 兽医考试 > 文章

2010年执业兽医考试《动物传染病学》概论

时间:2010-05-3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二、人畜共患病
1、口蹄疫概述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等处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成年动物多取良性经过,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我国民间俗称本病为“口疮”、“蹄癀”。
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分为7个血清型,即A、 O、 C、 SAT1、 SAT2、 SAT3(南非1,2,3型)及Asia I型(亚洲I型)。各血清型间无交*免疫现象,但各型在发病临诊症状方面的表现却没有什么不同。每一个血清型又包含若干个亚型,同型各个亚型之间也仅有部分交*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在流行过程中及经过免疫的动物体均容易发生变异,即抗原漂移,故口蹄疫病毒常有新的亚型出现。口蹄疫亚型已达到80多个,我国主要是A、O和亚洲I型,欧洲主要是A、O型,均以O型多见。
乳鼠对本病毒非常敏感,是最好的实验动物,一般用3~5日龄(也可用7~10日龄)的豚鼠,皮下或腹腔接种,于16~30h内死亡。
病毒对酸和碱都特别敏感, 2%~4%氢氧化钠、3%~5%福尔马林溶液、5%氨水、0.2%~0.5%过氧乙酸或5%次氯酸钠等均为口蹄疫病毒良好的消毒剂。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口蹄疫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偶蹄目动物易感性最高,易感性的高低顺序依次为黄牛、奶牛、猪、羊、鹿、骆驼。幼龄动物易感性大于老龄动物。
患病动物及带毒动物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
口蹄疫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在牧区,多呈现大流行。
口蹄疫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本病没有严格的季节性。如在牧区的流行特点,往往表现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基本平息。在农区这种季节性表现不明显。
临诊症状
牛 潜伏期一般2~4d,最长可达一周左右。病牛体温升高达40~41℃,流涎,口腔出现水疱,水疱破溃形成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出现糜烂。病畜站立不稳,跛行。乳头皮肤有时也可出现水疱,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多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不超过3%;恶性口蹄疫,病死率高达20~50%,主要是病毒侵害心肌所致,尤以犊牛多见。孕牛可发生流产。
羊 潜伏期一周左右,病状与牛大致相同,但感染率较低。
猪 潜伏期1~2d,临诊症状极典型,病猪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口黏膜形成小水疱或烂斑。若哺乳母猪乳头有水疱,则整窝小猪发病,多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死亡率可达100%。
病理变化 患病动物的口腔、蹄部、乳房、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黏膜可见到水疱、烂斑和溃疡。反刍动物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肌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条纹,称为“虎斑心”。
防制
当口蹄疫发生时,必须立即上报疫情,确定诊断,划定疫点及疫区,分别进行封锁和监督。严格封锁疫点,对患病动物群及与其接触过的动物群要扑杀,作无害处理,并对剩余饲料、饮水、场地、患病动物走过的道路、动物舍与污染物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消毒。疫点内最后一例病畜扑杀后,经过本病一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观察,未再出现病畜时,经彻底消毒,由县级以上农牧部门检查合格后,报原发布封锁令的政府发布解除封锁令。
2、流行性感冒
简称流感,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流行特征是发病急骤、传播迅速、感染谱广、流行范围大。
简称流感,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外有囊膜,囊膜上有呈辐射状密集排列的两种穗状突起物,一种是血凝素(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A),A型流感病毒的HA和NA容易变异,已知HA有16个亚型(H1−H16),NA有10个亚型(N1−N10),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使A型流感病毒有许多亚型(如H1N1、H2N2、H3N2、H5N1、H5N2……等),各亚型之间无交互免疫力。
培养流感病毒最好用发育9-11日龄鸡胚。对热敏感,低温抵抗力强在-70℃稳定,冻干可保存数年。
猪流感主要是H1N1 、H3N2亚型,禽流感主要是H9N2 、H5N1亚型,在动物流感中,猪流感被认为具有人兽共患病的性质。
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以及隐性感染动物。带毒鸟类和水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贮存者,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其次是消化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吸血昆虫也可传播病毒。患病鸡在潜伏期即可排毒,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证明本病可以经卵垂直传播。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晚秋及冬春寒冷季节多见。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形式。
症状: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即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和低致病性禽流感(LPAI),其中H5和H7亚型是典型的强毒。
高致病力病毒感染时,常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产蛋大幅度下降或停止,头颈部水肿,鸡冠、肉髯等发绀,流泪;高度呼吸困难,并迅速波及全群,病禽张口伸颈呼吸,打喷嚏、咳嗽,气管啰音;排出黄白、黄绿或绿色稀便;神经紊乱,出现头颈歪斜,多数病例病程为2~3d,致死率可达100%。
低致病力毒株感染的症状较复杂,其严重程度随感染毒株的毒力、禽的品种、年龄、性别、饲养管理状况、发病季节和禽群健康状况等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产蛋量下降和隐性感染等。病程长短不定,一般死亡率很低。
病理变化: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禽类常表现为皮下、浆膜、黏膜、肌肉和各内脏器官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渗出和坏死变化。病鸡的冠和肉髯极度肿大,鸡冠有坏死灶和出血。胫上部角质鳞片呈紫红色,脚趾肿胀,伴有淤斑性变色。腺胃黏膜点状或片状出血,腺胃与食道交界处、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和溃疡。喉头、气管有不同程度出血,管腔内有大量黏液或干酪样分泌物。整个肠道尤其是小肠,从浆膜层即可看到肠壁有大量黄豆至蚕豆大出血斑或坏死灶(枣核样坏死),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坏死。卵巢和卵子充血、出血,输卵管内有多量黏液或干酪样物。胰脏明显出血或有黄色坏死灶。肾肿大,有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肿大,内有少量黏液,有时有出血。肝、脾出血,有时肿大。
低致病性禽流感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和生殖道内有较多的黏液或干酪样物,输卵管和子宫质地柔软易碎。个别病例可见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出血。

上一篇:2010年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考生指导手册

下一篇:2010年执业兽医考试《兽医药理学》概述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公网安备 13050002001403号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电话:0319—3163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