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05-31 点击: 次 来源:阳光畜牧网 作者:阳光畜牧网 - 小 + 大
2、小反刍兽疫 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小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为A类疾病。该病的临床表现与牛瘟类似,故也称为伪牛瘟。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和肺炎。本病毒主要感染绵羊和山羊。 病原 小反刍兽疫病毒为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成员。该病毒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牛瘟病毒等有相似的理化及免疫学特性。 3、羊支原体性肺炎 羊支原体性肺炎,又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多种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取急性或慢性经过,病死率很高。 本病见于许多国家,我国也有发生,特别是饲养山羊的地区较为多见。 防制 用新胂凡纳明(914)静脉注射,证明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本病。病初使用足够剂量的土霉素、或四环素或氯霉素等有治疗效果。 4、牛流行热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迫促,后躯僵硬,跛行,一般呈良性经过,发病率高,病死率低。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以3~5岁牛多发,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5、牛病毒性腹泻或牛黏膜病。 其特征为黏膜发炎、糜烂、坏死和腹泻。 病原 又名黏膜病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 6、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又称坏死性鼻炎、红鼻病,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上呼吸道及气管黏膜发炎、呼吸困难、流鼻汁等症状,还可引起生殖道感染、结膜炎、脑膜脑炎、流产、乳房炎等多种病型。 病原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又称牛疱疹病毒Ⅰ型,属疱疹病毒科、单纯疱疹病毒属成员。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牛,尤以肉用牛多见,其次是奶牛。肉用牛群的发病率高达75%,病死率也较高。 7、马传染性贫血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传染病。其临诊特征是发热、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并反复发作,发热期(有热期)临诊症状明显,间歇期(无热期)则临诊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病毒可引起持续性感染和免疫病理反应。 病原 马传贫病毒属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本病毒能凝集鸡、蛙、豚鼠和人O型红细胞。 流行病学 只有马属动物对马传贫病毒有易感性,且无品种、年龄、性别差异,其中马的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发热期的病马。主要是通过吸血昆虫(虻、蚊、蠓等)的叮咬而机械性传染,也可经消化道、交配、污染的器械等传染。此外,也可通过胎盘传染。 本病有明显季节性,在吸血昆虫滋生活跃的季节(7~9月)发生较多,常呈地方流行性。新疫区多呈暴发,急性型多,老疫区则断断续续发生,多为慢性型。 临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人工感染平均为10~30d,短的为5d,长的可达90d以上。临诊上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发热主要表现为稽留热和间歇热,也有不规则热型。出现温差倒转现象(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特别是慢性型病马更为明显。 贫血、黄疸及出血;心脏机能紊乱;浮肿。 血液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红细胞数减少、血红蛋白量降低、血沉速度加快。 白细胞数和白细胞像发生变化:在发热初期,白细胞数常稍微增多,出现嗜中性白细胞一时性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热的中、后期,白细胞数趋向减少,常低致4000~5000个/mm3。淋巴细胞比例增多,成年马、驴可达50%以上。1~2岁幼驹可达70%以上。单核细胞也增加。嗜中性白细胞相对减少,可到20%左右。静脉血中出现吞铁细胞。 诊断 琼扩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补反,临诊综合诊断法检出率最低,其中任何一种方法呈现阳性,都可判定为传贫病马。 临诊综合诊断 ①体温在39℃以上(1岁幼驹39.5℃以上)呈稽留热或间歇热,并有明显的临诊和血液学变化者;③体温在38.6℃以上呈稽留热、间歇热或不规则热型,临诊及血液学变化不够明显,但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②病史中体温记载不全,但经系统检查,具有明显的临诊及血液学变化,吞铁细胞万分之二以上,或病理学检验呈阳性者;④可疑传贫病马死亡后,根据生前诊断资料,结合尸体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其病理变化符合传贫变化者。 防制 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和虻;新购入的马骡,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经过检疫,健康者方可合群;定期检疫;免疫接种:健康马接种马传贫驴白细胞活疫苗。 |
|
建议使用1440*900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