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 130062 )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的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当前各种免疫抑制因素,广泛存在于我国的猪群之中,在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与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中起了元凶作用。因此,当前在防控猪病中首先要消除猪群中存在的各种造成免疫抑制的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提高猪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由于疾病而造成的重大损失。本文就当前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危害及其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谈点个人意见,供同仁们参考。 1.当前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其危害性 1.1 传染性因素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危害性 1.1.1 猪兰耳病病毒(PRRSV) 猪体感染兰耳病病毒后,被巨噬细胞吞噬,病毒不但不会被杀死,反而在单核细胞系与巨噬细胞内繁殖、复制,特别是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其产生的抗体能促进巨噬细胞对兰耳病病毒的吞噬作用,并导致兰耳病病毒复制增强;病毒还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诱导猪只肺部细胞发生凋亡,包括肺巨噬细胞、血管内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同时肺泡巨噬细胞的非特异性杀菌功能也严重受到抑制,并引起外周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细胞因子的生产都会产生影响。然后,病毒再持续到局部淋巴组织并扩散到全身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持续繁殖、复制,产生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扰,最终导致猪体免疫力降低,使其易继发感染其它病原。特别是侵害呼吸道系统的病原体,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多杀性巴氏杆菌、肺炎支原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传染性胸膜炎放线杆菌、波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等,造成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的发生。兰耳病病毒在猪体内的持续性感染还可导致猪瘟疫苗的体液免疫受到明显的抑制,干扰猪瘟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1.1.2 圆环病毒2型(pcv-2) 病毒感染猪体后,在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抗原递呈细胞以及肾小管、支气管的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和淋巴细胞内繁殖、复制,使病猪血液中单核细胞和未成熟粒细胞增加,T淋细胞和B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说明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不能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病毒还能引起淋巴细胞凋亡,抗原递呈细胞递呈抗原能力减弱,同时降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机能,使病猪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抗病力下降。故在临床上常见隐性感染圆环病毒2型的猪群,易感染兰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猪流感等,并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附红细胞体、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及化脓性支气管肺炎等。 1.1.3 猪瘟(HCV) 病毒感染猪体后,先在扁桃体内复制,然后转移到周围淋巴结,在局部淋巴结复制后再到达外周血液,从而在脾脏、骨髓、内脏淋巴结和小肠淋巴样组织中大量繁殖,破坏机体的白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降低其抗病力,导致其他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1.1.4 猪伪狂犬病(PRV) 病毒感染猪体后,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然后随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并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损害其杀灭病原和细胞毒的功能,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与免疫力低下。 1.1.5 猪流感(SIV) 病毒感染猪体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上皮细胞脱落、坏死;以及肺部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阻塞呼吸道并损伤肺组织;病毒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对巨噬细胞有杀伤作用;由于呼吸器官受到严重的病理损伤,从而易引起其他病原体的入侵。在临床上常见与兰耳病病毒、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混合感染,并可继发感染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等。 1.1.6 细小病毒病(PPV) 病毒感染猪体后,主要在肺泡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复制,损害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淋巴细胞的母细胞分化能力,导致猪的免疫抑制。 1.1.7 气喘病(肺炎支原体MPS) 支原体侵入猪体后,主要侵害猪的呼吸道,损伤纤毛和上皮细胞,使呼吸道的纤毛系统凝结、脱落、消弱和抑制纤毛系统清除异物和病原体的能力,使病原体通过呼吸道下沉到肺脏;同时,肺炎支原体还能改变肺泡巨噬细胞功能,抑制肺脏的免疫应答,造成免疫抑制,使其对其他疫苗的免疫产生干扰作用,也为其他病原的入侵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病猪易继发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副猪嗜血杆菌等,加重病情,增大发病率。 1.1.8 传染性胸膜肺炎(APP) 放线杆菌主要居于猪的扁桃体,并可粘附到肺泡上皮,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或吸附并产生毒素,这些细胞毒素对肺泡巨噬细胞、肺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有潜在的毒性作用,导致猪只产生免疫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