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合同养殖:保底机制下的稳定收益 与市场养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同养殖模式,其为养殖户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收益保障。合同养殖凭借企业与养殖户签订的保底收购政策,使得单只肉鸭的利润能够稳定维持在 0.8 - 1 元之间。在 8 月市场行情处于高位时,合同养殖的利润与散户养殖利润基本持平,但在其余时段,合同养殖的利润则明显高出散户养殖 0.5 元 / 只以上。 这种模式之所以能够有效抵御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关键在于其构建了 “苗种 - 饲料 - 回收” 的闭环管理体系。企业为养殖户提供鸭苗和饲料,并在养殖过程中给予技术指导,确保鸭群的健康生长。当肉鸭出栏时,企业按照合同约定的价格进行回收,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养殖户都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在 9 月,当市场价格跌破成本线时,合同养殖户仍然能够保持 0.8 元 / 只的利润,凸显了产业化合作在应对市场风险时的显著优势。山东益生种畜禽股份有限公司与当地许多养殖户签订合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也稳定了自身的原材料供应,实现了企业与养殖户的双赢局面。 (三)小鸭养殖:速生不速利的现实困境 小鸭养殖在 2025 年三季度面临着速生不速利的尴尬局面。由于终端市场对小鸭产品的接受度相对有限,使得小鸭养殖收益与大鸭养殖收益之间形成了倒挂现象。整个三季度,小鸭养殖的整体利润仅在 0.2 - 0.4 元 / 只之间,仅略高于市场养殖散户的利润水平。 虽然小鸭养殖周期缩短至 25 - 28 天,1.8 公斤的出栏规格看似能够快速实现资金回笼,但实际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加工端在选择原料时,普遍偏好 3 公斤以上的大鸭,这使得小鸭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较弱。在 7 - 9 月期间,小鸭的成交价较成本仅高出 0.08 - 0.52 元 / 公斤,几乎处于盈亏的边缘。许多养殖户反映,尽管小鸭养殖周期短,但由于售价不理想,扣除各项成本后,利润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亏损。这种情况限制了小鸭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使得养殖户在选择养殖品种时更加谨慎,陷入了两难境地。 三、四季度市场预判:产能出清与供需再平衡 (一)供需格局:需求回暖与产能去化的角力 四季度作为传统的消费旺季,鸭产品需求端的表现备受关注。中秋、国庆双节的到来,使得终端消费市场迅速升温。各大超市、农贸市场以及餐饮企业纷纷加大了对鸭产品的采购力度,以满足节日期间消费者的需求。据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双节期间,鸭产品在餐饮渠道的销量同比增长了 15%,在零售渠道的销量也有 8% 的增幅。 与此同时,加工企业的库存消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积极的市场推广和促销活动,加工企业将库存比例从三季度的 75% 成功降低至 65%,为后续的生产和销售腾出了空间。这种库存的有效控制,不仅减少了企业的仓储成本和资金占用,还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然而,供应端的情况依然复杂。尽管头部企业已经开始大力淘汰低效种鸭,9 月淘汰量达到了 200 万只,但祖代种鸭存栏量仍处于历史高位,目前达到 5350 万套,同比增长 3.7%。这一庞大的存栏量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鸭苗和毛鸭的供应仍有较大压力。 不过,随着淘汰计划的持续推进,产能出清速度有望在四季度进一步提升。预计商品代苗日均出苗量将从当前的 1200 万羽逐步压减至 1000 万羽。在山东、江苏等养殖大省,部分大型养殖企业已经主动削减了养殖规模,将养殖数量降低了 10% - 15%,以适应市场变化。供需比也将从当前的 1.5:1 逐渐向 1.2:1 收敛,市场供需格局将逐步改善。 (二)价格走势:缓跌筑底中的结构分化 基于当前的供需形势,毛鸭价格在四季度预计将呈现 “前低后稳” 的走势。10 月,受双节过后消费淡季的影响,市场需求有所回落,毛鸭价格可能会下探至 6.5 元 / 公斤。在这一时期,屠宰企业的开工率会有所下降,对毛鸭的采购需求减少,导致市场上毛鸭供应相对过剩,价格面临下行压力。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