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

山区饲料产业全链监管如何实现?

日期:10-27 作者:程秀莹 刘钦- 小 + 大

       二、全链条审查体系创新设计

1、原料合规性审查优化

原料合规性审查作为饲料生产安全的首道防线,直接关系到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与人畜共患病防控,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石。安顺市立足区域特色原料与添加剂特性,构建“风险管控﹢专项审查”双轨机制。针对贵州作为全国油菜主产区、菜籽粕占饲料原料9%且易受黄曲霉污染的实际,创新实施“严标准﹢强溯源”策略:一方面将黄曲霉毒素B1限量从国标50μg/kg收紧至30μg/kg,并配套制定覆盖采购、储存、使用全流程的操作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原料入库“批批检”制度,储存环节配备温湿度智能监控设备,使用前需经实验室复核,形成“标准-操作-验证”闭环管控;另一方面开发区块链溯源系统,实现“油脂厂-饲料厂”数据直通,原料批次、检测报告、运输轨迹等信息实时上链,确保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同时,以全国独家饲料级辣红素为突破口,构建“种植-提取-应用”全链条审查模型:种植端要求辣椒基地提供有机氯、有机磷残留检测报告;提取端监控工艺温度、时间,以防热降解;应用端验证色价、溶剂残留及添加量。该模型推动辣红素检测周期从7天缩短至5分钟,合规率大幅提升,有效破解特色添加剂审查难题。

2、生产过程智慧监控

通过“设备智能诊断﹢电子追溯”双轮驱动,推动质量管控从人工巡检向智慧管控跨越。针对制粒机、混合机等核心设备因参数异常易引发质量波动的问题,创新引入物联网传感器技术,在设备关键部位部署温度、转速、压力传感器,构建“阈值预警﹢自动调节”智能监控机制:制粒机设定70~90℃温度阈值,超95℃时自动停机并触发警报;混合机实时监测混合均匀度(要求CV值≤7%),偏差超限即自动调整转速。该系统应用后,某饲料厂工艺违规率从2023年的18%大幅降至2024年的6.7%,单批次返工成本下降42%,有效提升了生产稳定性与产品质量可控性。

同时,为破解“原料-生产-产品”信息断层问题,安顺市开发“黔饲链”区块链电子追溯平台,构建“四码关联”体系(生产批号→原料批次→检测报告→销售流向),通过区块链技术实时存证生产参数(如制粒温度、混合时间)、检测结果(如黄曲霉毒素、水分含量),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支持问题产品快速定位流向,将召回时效从8小时缩短至1.2小时。目前平台已覆盖14家饲料企业,累计追溯产品批次10余批,成功处置质量投诉2起,有效解决了传统监管中信息割裂、追溯低效的痛点,为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山区监管痛点的破解路径

1、移动审查体系构建

针对安顺地区饲料企业“分布散、距离远、审查难”的痛点,本研究构建“网络-快检-报告”三位一体移动审查体系,精准破解山区“最后一公里”监管难题。网络增强模块采用5G卫星双模通信技术,集成卫星通信与5G基站信号,实现山区信号盲区100%覆盖,解决了偏远企业因网络中断导致的审查数据传输延迟问题,保障审查指令与反馈的实时性。快检集成模块研发辣红素色价速测仪(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突破传统实验室检测周期长(2天)的局限,现场5分钟内完成色价测定(精度RSD≤5%),设备体积小、易携带,适配山区企业场地限制,大幅降低企业配合成本。电子报告模块配套蓝牙便携打印机,审查结果可即时输出并加盖电子签章,企业现场签字确认后同步上传至监管平台,消除“二次送检”“纸质报告丢失”等问题。

2、分级审查机制创新

为实现“精准化﹢差异化”监管,破解山区饲料企业“规模小、类型杂、风险差异大”的监管困境,本研究构建“规模-风险”四维分级审查模型,通过精准识别企业规模与风险等级,推动监管资源向高风险、小规模企业倾斜,实现审查效率与监管效能的双重提升。

上一篇:种猪场三大核心体系筑牢生物安全“铜墙铁壁”!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5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