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流感、新城疫、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浆膜炎、大肠杆菌、气囊炎和支气管堵塞等疾病,动物的第一反应就是“发烧给你看”,如果烧的比较严重又没有采取退热措施的,则它们就以“分秒计”很快就会出现采食量下降,若是没有强有力的抗菌、抗支原体和抗病毒等对因治疗措施,它们中的严重病号就会不打招呼的“死给你看”!特别是在夜里,会比白天死的还要多,让养殖者非常恼火和难过不已! 不仅如此。就是在疾病有效和快速治疗的角度来说,在抗菌抗支原体抗寄生虫等高效对因治疗的同时,采用和不采用退热治疗措施的“处方治疗效果”,还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异的(甚至有时候差异的是天上、人间的距离)。 这种差异的背后原因是,动物患病以后“因为高热”抑制的食欲下降,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是消化机能严重下降(有时,甚至会食欲废绝)。作为主要以拌料饲喂给药或者是饮水口服给药的治疗,你就是手机加算盘算的给药剂量很足,治疗也会出现动物实际临床:药物摄入慢且采食和饮水量下降、大幅下降,这便会导致你的给药:动物实际摄入剂量不足的“看似正常”的情形! 为什么说“看似正常的情形”呢? 那是因为你足量给予的治疗药物,都被健康动物给吃完了和吃干净了。于是,所有人的本能都“宁死不屈”的认为,被治疗动物“一点不浪费”的把药都吃进肚子里去了,所以治疗没问题和好配伍/处方治疗效果不好,就是所用兽药产品不好的原因!其实这是不对的和太主观和太片面了!实际上,在大多数的时间,是因为你给的药物,实际上都被动物群里的“那些还健康的动物“主要”给吃了”! 由于那些健康动物的采食量和饮水量都不正常,以及它们的喝水和采食的速度“都比发病和那些严重病号”快,以至于给药的足量没能控制动物对药物摄入的“平均分配或者共产主义”,实际上药物在动物群体里的分布是“两极分化”。也即健康动物都把绝大部分药物给“抢走了”,患病动物、尤其是食欲近乎废绝的患病动物,它们对你的足量或者加倍给药“摄入不足”,造成实际上治疗是低效或无效的。 那么,怎样才能确保足量或加倍给药后“组织内的各个动物,对药物的摄入量是均一或近似均一”呢?这时的退热对症治疗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虽然造成食欲废绝、采食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病原体,但是其直接原因却是动物发病伴发的高热造成的。那么,通过高效的退热作用,可迅速改善患病动物不爱走动不爱吃的状态。采食与饮水好了,则对口服治疗药物的摄入量也够了。 这样以来的治疗,才会见效快和疗效好,治疗起来也比较彻底(不至于老有尾巴治疗不彻底)!这样以来退热就成了高效、有效治疗的关键了。那么,怎样才能退热呢?目前比较常用的退热方法或者说退热措施,主要有清热、解热和泻热三种专业方法。这三种退热的方法都有什么区别呢?那就让我们从它们的不同退热机制一个一个来说吧。清热和泻热多指中药,解热多指西药。 清热、解热和泻热的退热差异。清热是指中药的退热作用,如连翘、黄连、冰片和黄芩等清热药,它们通过清除组织和器官及脏腑中的热邪,从而达到从根上的退热效果。但是,由于它们太全面和太泛泛了,所以造成了作用慢和使用成本高的问题。那么,泻热作用主要是象“知母加石膏”这种中药,通过它们的泄泻作用“把热随水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把体内多余热量排出体外“退热”。解热主要是指西药卡巴匹林钙、安乃近和对乙酰氨基酚等,它们的退热作用主要是:①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安乃近作为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通过阻断环氧化酶(COX)活性,减少前列腺素(PG)的合成与释放。前列腺素是引发发热的关键介质,其减少可降低下丘脑体温中枢的敏感性。②调节体温中枢药物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前部的体温调节中枢,降低体温“调定点”,促使机体通过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和汗腺分泌增加散热。以及促进体表散热服用后通过刺激汗腺分泌,汗液蒸发带走体表热量,实现快速退热的效果。 |
上一篇:中药和中兽药的配伍规则、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