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与技术是确保猪场繁殖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以下将从后备母猪的选择、饲养管理、环境管理、疫病防控、配种管理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后备母猪的选择 ● 品种与来源:根据市场需求和猪场的繁育目标,选择生产性能优良、适应性强的品种,如长白猪、大白猪等。应从信誉良好、无疫病的种猪场引进后备母猪,同时索要系谱档案,了解其血缘关系、生长性能、健康状况等信息,避免近亲繁殖。 ● 体型外貌:选择身体健康、体型匀称、四肢粗壮有力、背腰平直、后躯丰满的个体。外生殖器发育良好,乳头排列整齐、均匀,有效乳头数一般不少于 6 对。 ● 生长性能:挑选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后备母猪。一般要求在 150 - 160 日龄体重达到 90 - 100 千克。 二、饲养管理 ● 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 育成期(60 - 120 日龄):此阶段后备母猪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较高。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应达到 16% - 18%,消化能为 3.0 - 3.2 兆卡/千克。可选择市面上优质的育成猪全价饲料,并适当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 ○ 后备期(120 日龄 - 配种前):120 日龄后,适当降低饲料能量水平,增加青绿饲料的喂量,防止母猪过肥。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保持在 15% - 16%,消化能为 2.8 - 3.0 兆卡/千克。在配种前 2 - 3 周,进行短期优饲,提高饲料能量水平,促进母猪多排卵。 ● 饲喂方式:采用定时定量的饲喂方式,每天饲喂 2 - 3 次。育成期每头每天饲喂量为 1.8 - 2.2 千克,后备期根据母猪体况调整饲喂量,一般每头每天 2.0 - 2.5 千克。同时,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 三、环境管理 ● 温度与湿度:后备母猪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18 - 21℃,相对湿度为 65% - 75%。夏季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通过安装水帘、风扇等设备降低舍内温度;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增加垫料、封闭猪舍门窗等。 ● 通风与空气质量: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浓度,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根据季节和猪舍内空气质量情况,合理调整通风量和通风时间。 ● 圈舍卫生与密度: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清扫粪便,每周至少进行 1 - 2 次全面消毒。每头后备母猪的圈舍面积应不小于 1.5 - 2.0 平方米,避免饲养密度过大。 四、疫病防控 ● 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猪场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常见的疫苗包括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猪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等。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接种,确保免疫效果。 ● 日常健康监测:每天观察后备母猪的采食、饮水、精神状态和粪便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猪只。定期对母猪进行采血检测,监测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和猪群健康状况。 ● 生物安全措施: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入。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严格消毒,饲料、物资等也要经过消毒处理后才能进入。定期对猪场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防止疫病传入。 ●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每周至少进行1 - 2次的消毒,可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 ● 严格执行猪场的生物安全制度,外来人员和车辆未经允许不得进入猪场,进入猪场的人员和车辆必须经过严格的消毒和隔离。 ● 做好寄生虫的防控工作,定期进行驱虫,一般在配种前2 - 3周进行一次全面驱虫。 |
上一篇:秋冬季节育肥猪降本增效管理措施
下一篇:秋季养猪管理四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