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年我国生猪出栏量7.03亿头,能繁母猪存栏量4 078万头,占全球养猪总量50%以上,产业规模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与欧美等养猪强国相比,我国生猪(尤其是母猪)生产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表现为PSY(每头母猪每年所能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低,母猪繁殖力和哺乳能力偏低,仔猪死亡率偏高等,严重制约了我国养猪业的高质量发展。脂类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营养物质,能为动物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脂肪酸除了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利用外,还参与多种生理过程,如激素合成、细胞膜结构和免疫功能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功能性脂肪酸如短链脂肪酸(SCFA)、中链脂肪酸(MCFA)、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能够改善母猪繁殖性能和哺乳性能,参与调节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容受性、胎盘发育、胚胎发育等[1]。因此,充分挖掘脂类的营养和功能价值、合理调控日粮脂肪酸组成,对提高我国母猪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不同类型脂肪酸对母猪生产的影响以及脂肪酸平衡的相关研究进行阐述,以期为母猪生产中脂类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功能性脂肪酸与母猪生产 1.1 短链脂肪酸 1.1.1 短链脂肪酸的生理功能 SCFA指含有1~6个碳原子的脂肪酸,也被称为挥发性脂肪酸,包括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等。SCFA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肠道后段的微生物发酵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可为肠上皮细胞供能[2-3]。研究表明,SCFA除了促进肠上皮细胞的生长外,还能够增强肠道黏蛋白的分泌以及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4-5]。由于SCFA均属于弱酸,因而能够调节肠道pH,调节肠道上皮细胞Na+、水的吸收和H+的释放,从而维持电解质平衡[6]。此外,SCFA还能够调节肠道免疫,抑制肠道炎症。例如,丁酸钠可缓解脂多糖诱导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的表达上调[7]。丁酸还可抑制肥大细胞的活性和炎性介质的产生。当肠道后段的SCFA浓度较高时,SCFA可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后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循环,随后运输至各组织器官中代谢,并作为营养物质和信号分子调节机体的脂质代谢、糖代谢等生理活动[8-10]。 1.1.2 短链脂肪酸与母猪生产 已有大量研究报道,SCFA尤其是丁酸可以提高母猪的采食量,改善其繁殖性能,缩短产程和发情间隔,并通过提高乳品质量来促进后代仔猪的生长。由于SCFA呈现弱酸性,适量添加可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并促进消化酶的分泌,从而提高母猪的食欲和采食量[11-12]。章利丰等[13]发现,从母猪妊娠第85天开始在日粮中添加0.1%的微囊丁酸钠,直至断奶后7 d发情配种结束,可降低母猪便秘率,缩短分娩产程和空怀天数,同时提高哺乳仔猪的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岳敏等[14]发现妊娠期和哺乳期母猪的饲粮中添加500 mg/kg丁酸钠可提高母猪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抗氧化能力,降低仔猪腹泻率,增加仔猪初生窝重、初生均重、断奶均重和平均日增重。另有研究表明,在母猪配种前一个月至分娩后7 d的日粮中添加微囊包被丁酸钠,可降低后备母猪的返情率,可提高哺乳母猪ADFI,降低初乳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增加初乳中免疫球蛋白A(IgA)浓度从而提高新生仔猪的免疫功能,降低仔猪的腹泻率,增加仔猪断奶存活率[15]。需要注意的是,SCFA具有刺激性气味,直接添加到饲料中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因此需要进行包被后添加。 |
下一篇:尾菜在养猪生产中应用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