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饲料可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适口性,进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以及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因此,如何提高颗粒料的质量以及优化制粒过程已成为当前饲料工业研究的热点。在加热过程中,颗粒饲料原料易受到高温、高湿和高压作用而发生复杂的理化反应,各种因素对颗粒饲料质量的影响机理也非常复杂。因此,为了提高颗粒饲料性能,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影响因素。笔者从颗粒饲料的组成成分、制粒工艺、设备制造以及设备管理等方面对影响颗粒饲料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更有效地监控颗粒饲料的品质,提高颗粒饲料的制粒性能。 1 影响颗粒饲料质量的配方因素分析 饲料原料的制粒特性对颗粒饲料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原料组成与配比对颗粒性能的影响较大,占40%。因此,在进行饲料配方设计时,不仅要根据工艺师的经验来确定最佳原料配比,而且必须考虑各原料之间存在的最佳协同效应。如新鲜原料在压缩时易产生弹性变形,而离开制粒机压模的约束后又会产生颗粒膨胀,造成颗粒裂隙。因此,在进行颗粒饲料配方设计时,要综合考虑饲料原料的配比情况及其对颗粒饲料质量产生的影响。 1.1 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是决定颗粒饲料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蛋白质具有胶黏性,以含蛋白质较高的谷物和动物副产品为原料的饲料制粒性能较好。此外,动物种类和生长阶段不同,所需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也不同。 1.2 谷物和油脂添加量 油脂可降低饲料颗粒间天然的固结作用,随着饲料中谷物和油脂添加量的增大,颗粒饲料的质量也趋于下降。因此,在满足动物需求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油脂的添加量。 1.3 淀粉含量 淀粉在高温、高水分的条件下容易糊化,在颗粒饲料制粒过程中起到天然的黏合作用。但在低温、低水分条件下,淀粉不仅不能糊化,还会产生脆性颗粒,进而影响颗粒饲料的质量。一般的制粒过程中,淀粉糊化程度只能达到20%左右,要想进一步糊化就必须提高温度和蒸汽压力。添加了糖蜜和尿素的饲料原料,其淀粉糊化温度应控制在80℃;过高的水分会使淀粉饲料原料吸收蒸汽能力下降,达不到糊化所需的温度。淀粉糊化能提高颗粒饲料质量以及饲料的消化率。因此,在饲料制粒过程中,必须控制好淀粉的糊化温度。 1.4 原料粒度 原料粒度越细,表面积越大,蒸气吸收越快,越有利于水分调节以及提高颗粒的产量与质量。原料粉碎性能对颗粒性能的影响占20%。原料粒度越大,制粒效果越差,压模和压辊的磨损以及能耗越多,产量也就越低[1]。因此,比较理想的原料粒度分布是:3.35mm以上的原料占1%;3.35~2.00 mm 以上的占5%;1.00~2.00 mm 以上的占20%;0.50mm以上的占30%;0.25~1.00 mm以上的占24%;0.25 mm 以下的占20%。另外,不同种类的颗粒饲料要求不同的粉碎粒度,如牛饲料粉碎的粒度为3.0 mm 左右,仔猪、雏鸡和水产类饲料原料需用1.0mm的筛片进行粉碎。 2 蒸汽及调质因素分析 温度的控制和蒸汽量的供给直接影响颗粒饲料的制粒性能。调质效果影响颗粒性能的比重占20%。为了获得质量稳定的颗粒饲料,根据饲料品种以及配方设计,制粒机调质温度必须控制在期望值附近[2]。畜禽饲料的调质温度为75~90℃;水产饲料的调质温度为85~100℃;牛饲料制粒采用高压蒸汽,调质温度应低于78℃;如果饲料中含有热敏性的原料(乳清粉、巧克力粉等),调质温度应小于60℃。在制粒工序中,过多的蒸汽易造成原料软化,堵塞模孔;而过高的蒸汽温度会产生裂痕、焦化等问题,影响制粒机的制粒性能。粉状饲料水分含量在15.5%~17.0%之间效果较好;若水分超过17%,饲料粒子间结合力下降,物料打滑,不能压入模孔,可能造成堵机现象。 |
上一篇:夏季饲料质量与卫生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