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财政资金投入不多 赫山区是传统养殖大县,多年来一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的扶持,但在奖励资金的使用上注重于扶持规模猪场的生产发展。牛、羊和家禽等都是在养殖业主自身的积累中逐步成长,规模以下养猪户也很少能享受到财政资金的扶持。因此,对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的粪污治理只有法律上的严管,要求其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几乎没有财政资金上的支持,享受不到国家发展后政策方面的扶持红利,这不符合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离不开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畜牧业发展模式,是我国农村发展和农民生存的最佳途径。国家应出台针对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户做好粪污处理的扶持政策,以奖代投方式支持规模以下养殖户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粪肥还田利用工程,彻底解除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隐患,促进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使畜禽养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4、种养结合激励机制不畅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养殖和种植这两个农村的支柱产业渐行渐远,各自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之路。现在的畜禽养殖户基本不从事规模种植生产,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养殖粪肥的还田利用存在困难。因为粪肥的施用相较化肥而言,劳动强度大,且费时费力,规模种植业主的使用意愿不高。再加上赫山区绝大部分是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季节性十分明显,“双抢”时节用工紧张,难以请到施肥工人,种植大户更加不愿意使用粪肥。虽然国家早已出台种植业使用有机肥的相关奖励政策,但在实际生产中,种植业主大多选择商品固态有机肥,以获取奖励资金。对养殖端来说,养殖粪肥中体量最大的是肥水,如何有效解决肥水还田,才是解决养殖粪污的根本。当前我区实施的农业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已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对种植和养殖业主的激励效果不强,难以激发双方的主动结合,进而形成长效机制,统筹解决畜禽养殖粪肥还田困难、田地土壤肥力下降严重这两方面问题。 三、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主要措施 1、强化种养结合 养殖粪肥的还田利用是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的最优路径,着力推进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肥就地就近科学还田。结合当前农村正在进行的农田整改、小田改大田等项目建设,出台设施农用地相关规范建设的措施与政策,破解农田建设粪肥贮存设施的难题,推动种养户配套完善田间粪肥贮存池、输送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赫山区自2015年启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以来,经历了多方学习考察、多家环保公司指导服务、几种治理模式对比探索等历程,借鉴外地、工业方面的处理模式,以“污水达标排放、干粪发酵后制作有机肥”的粪污处理模式为主。但对规模养猪场而言,污水的处理量占到粪污处理的70%左右,也是肥力最多的部分,因此,做好种养结合文章,最主要的还是实现肥水的还田利用。肥水还田在赫山区已有成功案例:赫山区云水遥家庭农场的“猪-沼-稻(菜)”沼液管网还田技术已运行3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其工艺流程是,猪场采用干清粪工艺,干粪用粪肥运输车送到周边农户在菜地边建设的贮肥池,发酵后在菜地施用;液体粪污流入自家建的沼气池发酵后,通过管道排入厌氧发酵池存放,根据稻田和菜地的施肥需求,通过PVC管网输送至种植地,种植的水稻和蔬菜不再使用化肥等其他肥料,其产品品质更优,深受周边群众的认可和喜爱。施用粪肥后的菜土和稻田,土壤pH值、有机质都得到了提高,土壤酸化得到改良,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地力有了提高。种养结合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双赢,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
上一篇:浅谈常见的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