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射阳县临海农场四分场,由于灌溉水质差、土地盐碱化严重,长期以来稻、麦亩产较低,总产和效益在农场 7 个分场中排名垫底。2020 年,射阳牧原与临海农场四分场达成水肥还田综合利用合作。射阳牧原针对农场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了水肥还田方案,不仅疏通了灌溉主渠道,置换了灌溉水源,还铺设了田间管道网络,为农场 8000 亩耕地提供还田水肥。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农场四分场实现了逆袭,土壤盐碱化得到改善,有机质含量提高 1 倍,作物出苗率大幅提升,稻、麦亩产提高 100 至 300 斤,亩均减投化肥 15 至 20 斤,亩均效益从以前的 300 多元提高到了 700 多元,产量和效益连续两年在农场 7 个分场中排名首位 。 在小麦种植方面,牧原的有机肥和水肥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使用牧原肥料后,小麦亩产量明显增加,颗粒饱满,蛋白质含量提高,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河南邓州刘集镇余家村的农户使用牧原水肥后,4445 户农户的 17.7 万亩农田亩均减少化肥使用 25.8 斤,增产 62.1 斤,亩均减投增收 120.96 元 。内乡王店镇马沟村的农户马仁贵种了 230 亩地,从建场后就开始使用水肥,之前一亩地最好收成 900 斤,在牧原农艺师的指导和水肥的助力下,今年小麦即使受到赤霉病影响,亩均产量仍达到 1000 斤,化肥更是实现 0 施入 。 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充分证明了牧原与农民合作模式的成功。农民们不仅节省了购买化肥的成本,还因农作物的优质高产获得了更多收入。据秦英林介绍,2024 年,牧原通过粪污资源综合利用,收益达 13 亿元多,而这其中,帮助农民增收的成效十分突出 。牧原的做法,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环保问题,还为农民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实现了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四、行业标杆,未来充满希望 牧原将猪粪变废为宝助力农民增收的模式,无疑为整个养猪行业树立了一座光辉的榜样。在过去,猪粪处理一直是养猪业发展道路上的 “拦路虎”,众多企业在环保压力和资源浪费的困境中苦苦挣扎 。而牧原凭借其独特的 “黑科技”,成功实现了从难题到机遇的华丽转身,让人们看到了养猪业绿色发展的无限可能。 牧原模式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它成功解决了猪场粪污处理这一长期困扰行业的难题。通过将猪粪转化为有机肥、尿液转化为沼气、沼液制成水肥,牧原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效保护了周边环境,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种模式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猪粪和尿液这些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资源,经过牧原的处理,变成了农业生产中宝贵的肥料和能源,实现了从养殖到种植的资源循环,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 牧原模式为养猪业与种植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它打破了传统养殖和种植相互分离的模式,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养猪业产生的废弃物与种植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产业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期待地希望有更多的养猪企业能够积极借鉴牧原的成功经验,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猪粪处理和资源利用新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未来会涌现出更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让猪粪等废弃物都能找到合理的利用途径。这不仅将推动养猪业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还将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大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更多的渠道,让农业农村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上一篇:环境因素:牛疫病的幕后推手
下一篇:浅谈常见的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