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畜牧业碳排放研究意义重大,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碳排放内涵特征的梳理,归纳当前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问题进行讨论。 根据中国气候变化第三次国家信息通报,畜牧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约占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3%。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牲畜的巨大阴影:环境问题与选择》中阐明,若将畜牧业饲草料生产以及养殖场扩张所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均纳入核算范畴,全球将有18%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于畜牧业;而Goodland等则发现牲畜及其副产品排放了至少325.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占世界排放总量的51%,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值。不难发现,畜牧业已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生产部门之一,“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畜牧业的深度参与。 当前,我国畜牧业碳排放表现出以下特征:就碳源而言,畜牧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生物过程,是由畜禽生理特性所决定,这与诸如能源和制造业等行业有所差异,因为他们的碳排放多源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 从数量上来看,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更大,占整个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例更高,但在时序变化上整体呈下降趋势。至于空间分布,相交于其他行业,畜牧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畜牧业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空间分布更加分散,且与自然资源条件紧密相关,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 1、研究进展 畜牧业碳排放量是指各动物从幼畜至出栏,全饲养过程中产生并排放到大气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的总和。当前对畜牧业碳排放量的计量主要运用核算法:通过排放因子与活动数据相乘以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畜牧业的碳排放量统计中,活动数据指的是动物的饲养数量。由于不同种类的畜禽动物养殖周期存在差异,需要调整它们的年底出栏量和存栏量,从而得到饲养量。具体而言,当饲养周期在1年以上(含1年),使用年底存栏量表示年养殖数量;当饲养周期在1年以下,则需要参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提供的公式,进行年饲养量调整。此外,畜牧业温室气体主要来源途径为反刍动物肠道发酵和畜禽粪污管理,故而排放因子主要包含肠道发酵CH4的排放因子、粪污管理CH4的排放因子以及粪污管理N2O排放因子。 有学者认为IPCC系数法(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组织开发的一个计算碳排放量的标准)主要聚焦于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忽视了畜牧业生产前端和后端的碳排放,基于全产业链视角,温室气体的核算范围可能不是特别全面。为了全面测算畜牧业的温室气体情况,相关研究通过生命周期评估方法(LCA),把动物养殖过程中碳排放扩展到畜牧生产全产业链环节的碳计量,包括饲料原料生产、饲料的运输与加工、动物养殖和畜产品屠宰加工等过程。生命周期评估方法需要明确碳排放的核算边界,分为部分生命周期和全生命周期,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包含畜产品的零售、消费环节和最终处置环节。当前,基于LCA的碳排放估算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基于四川省的相关数据,从饲料投入、农场管理、肠道发酵以及粪便管理的生命周期视角,分析了蛋鸡、奶牛、肉鸡和生猪的碳排放情况;运用生命周期法与生态足迹模型等,核算了畜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 明晰畜牧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有利于充分把握我国畜牧业碳排放的发展历程以及地区之间差异,能够为因地制宜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畜牧业碳排放时序演变特征与空间差异特征。由于核算标准选择的差异,研究方法的不同,使得关于畜牧业碳排放时序演变特征的分析众说纷纭。对畜牧业碳排放进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对比分析,归纳其中的共性与差异化特征,是因地制宜开展碳排放管理的前提。当前研究主要包括畜牧业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空间聚集性、空间收敛性等方面。 环境效率是衡量经济、环境、资源与碳排放发展的重要指标。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提高环境效率,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愈发重要。目前,已有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我国畜牧业环境效率的整体情况以及基于不同畜禽种类的个体情况。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