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列测定技术和系统发育遗传演化分析可以提供PRRSV分离毒株精确的遗传信息和比较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ORF5、NSP2靶标分子。二者序列高度变异,并且有大量数据库可用于比较。但是二者在基因组中占比比较小,因此不足以提供区分PRRSV毒株所需的完整信息。随着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发展,可以更加快速地测定全基因组序列,而且成本更低。Zhang J 等利用NGS对细胞培养材料和临床样本进行高通量检测,从而获得PRRSV全基因组序列。 由于PRRSV在环境中广泛存在,除抗原抗体均为阴性的养殖场外,通过单一血样进行检测确诊该疾病早期感染意义不大。但PRRSV的重组变异比较频繁,早期排毒量低,已有核酸检测试剂由于引物匹配和检测下限问题容易出现漏检现象。ELISA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目前是公认的诊断灵敏性、诊断特异性并且可以批量化检测的方法。当猪群中出现PRRS不稳定或怀疑有新毒株进入的情况下,通过检测血清中的PRRSV抗体水平可作为诊断或追踪PRRSV感染的依据。 3 PRRS的防控策略 根据PRRS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特征,可以通过系统的防控方案阻断PRRSV的传播,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频次和概率。如生物安全的阻断,种猪引进的隔离和检测,后备种猪入群的驯化,生产猪群的异常检测以及定期监测,生产数据的异常预警和疫苗免疫的保护。 3.1 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在后非洲猪瘟时代,养殖场都配套了烘烤间、浸泡间、人员隔离舍等设施,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切断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的传播途径。而基于ASF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足以将PRRSV防控在外。有报道指出,无论是温度还是pH值的适应范围,ASFV远超PRRSV,通过较高的温度(>60℃)或低pH(<4),或高pH(>13)都可以使PRRSV完全灭活。灭活ASFV的常用消毒液对PRRSV同样有效,例如戊二醛、过硫酸氢钾、次氯酸溶液等。此外PRRSV能够通过空气传播5~9 km,对于养殖密集区的猪场需要增加空气过滤系统阻断病毒以气溶胶的形式进入猪群。所以通过各种生物安全策略的施行是可以防止将PRRSV及其变异株引入猪群的。 3.2 种猪引进和精液进场的管控 PRRS阴性猪群引入后备猪时,应加强后备猪的隔离和检测,隔离设施应位于猪场外或远离猪群的单独区域。新引后备猪进入隔离舍14 d,然后进行血检,检测结果未出之前禁止混群,并且隔离期至少30 d。如果检测结果表明新引进后备猪感染了PRRSV,需要立即清空隔离设施内所有的猪只,并对隔离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空置最少7 d,待全部环境检测阴性后可再次投入使用。对于生产中需要引进外部精液的养猪场,每一批次精液都必须进行严格的PRRSV检测,检测阴性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域。 3.3 后备母猪管理 后备猪入群前的驯化可以减少多种疾病对生产猪群的冲击。驯化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来确定。研究报导,PRRSV减毒活疫苗(MLV)驯化的安全性优于活病毒接种,特别是对于本场流行的高致病性毒株,则更需要慎重选择猪场活毒株进行接种。驯化期间对后备猪群进行封群,禁止后备猪群与种猪间的猪只流动,减少人员、物资的传递,加强隔离舍的消毒,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中病毒载量。 将易感的PRRSV阴性后备母猪引入到阳性稳定种猪群会导致原有母猪群繁殖障碍的再次发生,造成病毒水平和垂直传播,因此,后备母猪尽可能在较小日龄进入隔离舍,使其有足够的时间(2~3个月)采用减毒活疫苗或本场流行的活毒进行接种,刺激其产生保护性免疫。 3.4 实验室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目前大型养殖场防控非洲猪瘟、猪蓝耳病、猪流行性腹泻等重大疾病常用的手段之一。针对异常猪只的检测可以提前掌握猪场疾病发生的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后备猪入群前进行PRRSV核酸检测,以确保入群猪只不排毒,降低对生产猪群的冲击。此外,定期监测拉猪车、场内生产区、生活区以及场外功能辅助设施等病毒污染情况,分析病毒传播途径,及时修补生物安全漏洞,降低感染风险。收集每一批次仔猪睾丸阉割液并进行PRRSV核酸检测,以确定猪群是否存在PRRSV的垂直传播,为日常保健和生产流程的设定提供依据。 |
上一篇:鸡多种肝病问题的探讨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