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兽医

蓝耳病在猪场流行现状、危害以及防控再认识

日期:06-21 作者:佚名- 小 + 大

一、蓝耳病在猪场流行现状与危害

据调查,保育期断奶7天和仔猪60日龄是我国猪群感染蓝耳病最频繁的2个阶段,而蓝耳病免疫猪群保育期仍会感染蓝耳病病毒。

目前蓝耳病免疫猪场,临床多因饲养管理、环境变化、断奶应激等因素造成仔猪断奶后常在条件性致病菌感染而出现炸毛、毛长、关节肿大、消瘦、发育受阻等现象;保育中后期蓝耳病病毒活跃或不稳定的猪场仔猪常出现关节肿大、气喘、炸毛现象,发病率多在10~25%、死亡率5~15%之间。保育转群后的育肥前期多出现呼吸道病,发病率10%以上,育肥期死亡率6%左右。

从近几年发生过蓝耳病的猪场可以看出,只要发病,该场的猪瘟和伪狂犬疫苗免疫抗体水平肯定低,另外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感染。近几年非典型猪瘟也不断发生,母猪伪狂犬野毒的感染率逐年上升,很多猪场因伪狂犬病毒感染导致母猪出现流产现象,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蓝耳病病原特性与诊断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又称猪“蓝耳病”,以妊娠母猪死胎、流产、木乃伊胎、弱仔等繁殖障碍及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发热,呼吸道症状、免疫抑制、高传染率为特征。在我国蓝耳病的自然感染率达到90-100%。

1、病原特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根据病毒的抗原性、基因组及致病性的差异,PRRS可分为2个型,即欧洲型和美洲型,两种毒株间氨基酸的同源性约为60%。2006年我国爆发了JXA1株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通常情况下,PRRSV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较弱,表现是:

1)在干燥的环境中PRRSV容易失活;

2)当pH低于6或高于7.5时,PRRSV很快丧失其感染性;3)用脂溶剂(如氯仿和乙醚)、去污剂处理后,PRRSV病毒囊膜可被破坏,进而失去感染性。根据PRRSV的病原特性,猪场常规而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采用除污剂、酸性或碱性消毒剂进行有效清洁和消毒,并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从而有效控制蓝耳病感染发生。

2、传播方式

PRRSV仅感染猪,不感染任何其他动物。通过空气和带毒猪的转移(引入)是该病毒的主要流行方式。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引种,引种后发生蓝耳病的猪场发病率达到99%,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引种检疫和引种后的隔离、驯化工作。健康猪与带毒猪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等接触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PRRS的传播没有明显的季节性,经典蓝耳病在冬季和春季偏多,高致病蓝耳病多发生于温暖季节。PRRS是世界性流行的猪病,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但其易感性有所差异。怀孕中后期的母猪和仔猪最易感染,其症状较为严重,哺乳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育肥猪则较温和,老龄猪感染后一般可康复。高致病性蓝耳病的感染性差异相对不大。在饲养密度大的猪场中,病毒的传播速度更快。一个猪群一旦感染,在群内可出现持续性感染,而且猪群密度越大,病毒传播速度越快。发病后期多继发感染其他细菌病和病毒病。

3、临床症状

急性感染:母猪晚期流产(105~107天)、产死胎、木乃伊胎(50~70%)、产弱仔,影响母猪发情;仔猪出现呼吸困难及断奶前后腹泻、急性死亡等症状,断奶前后仔猪死亡率可达8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

上一篇:非洲猪瘟常态化背景下主要猪病防控策略

下一篇:鸡发病前的早期信号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