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猪肉价格,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恢复生猪生产"; "一定会确保老百姓的碗里不缺肉"。 这类话语今日频繁出现。 不难看出"非瘟防控""恢复生猪生产"仍是今年畜牧业发展的重要主题。 为了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了非瘟防控12项强化措施。 众所周知,当下我国生猪产业的现状是由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造成的,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虽然我国的防非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非瘟的威胁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病毒污染面较大,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二是仔猪、种猪调运频繁,增大了疫情反弹的风险. 今年国内发生的13起家猪非洲猪瘟疫情均是在调入地或运输途中查获的,但根源在调出地,这也说明非瘟病毒在我国存在范围较广,传播风险高。 那么,在后非瘟时代以及疫情传播的新形势下,养殖户在养殖生产中又该如何做好生物安全工作,做到有效防控,降低损失?我们看看《指引》里给了我们哪些新思路。 1、允许拔牙,学会拔牙降低损失 《指引》中的第四点"规范自检阳性处置"中提到"经复核确认为阳性且生猪无异常死亡的,按阳性场点处置,不按疫情对待,可精准扑杀、定点清除,只扑杀阳性猪及其同群猪,其余猪群隔离观察无异常且检测阴性后,可正常饲养。"同于去年的全面扑杀,此次《指引》明确可以"精准扑杀、定点清除",这就相当于是政策层面认同使用"拔牙"的方式对发病猪进行处理!在当下猪价如此之高的情况下,"允许拔牙"就意味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养殖户的损失,但是前提是你得会"拔牙"! "拔牙"能否成功,早期发现和精准检测很重要。早期发现可以通过唾液检测法等定期检测猪场环境和猪群中的病毒,同时饲养员的防非意识也非常重要,例如发现有猪只出现采食下降时就应该引起注意,尤其是在非瘟阳性场发现猪只采食下降应立即采取隔离或淘汰,后续的检测可以作为预先处置的确认手段和方法。 "拔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死猪和病猪的"拖出去"。"拔牙"的成功还在于"拔牙"操作过程中生物安全意识的把控,即要尽量做到不因为死猪和病猪的清理、进一步的生产和人员活动等而出现病毒污染的进一步扩散。 除了发现早,"拔牙"还有一个基础,就是猪场的单元格化管理。我们可以看到指引中提到"只扑杀阳性猪及其同群猪"对于很多小散户来说,所有的猪只一共也才一个猪群,"同群即所有",一旦发生疫情就是"一锅端",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单元格化管理的重要性。 所以对于小户来说,一方面要对猪舍进行单元格化改造,做通槽隔断处理。生产流程要维持基本单元格的独立性,减少合并单元格和关联单元格的数量等。另一方面要有很强的疫病防控意识,要以规模化猪场单元化的方式进行饲养管理。 目前"拔牙" 成功的案例很多,不得不说在猪贵如金的当下"拔牙"可直接帮助养殖户止损。 2、重视环境消毒,保护猪群远离非瘟 在《指引》的背景部分指出当前"病毒污染面较大,疫情发生风险依然较高",而仔猪和母猪频繁贩运、发病猪排泄物处理不及时不彻底等都是造成病毒污染面较大的原因,所以猪场对于整体环境的基础消毒工作绝不可忽视。 专家已经证实,根据温度、湿度、粪尿处理方式的不同,非瘟病毒在粪尿中可存活几天到几周。处于潜伏期之初的猪只不排毒或少量排毒(这也是"拔牙"成功的理论基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猪只的排毒量逐渐增加。出现发热、出血等典型症状后大量排毒。 猪场安全主要依靠养殖场环境控制,所以在大环境污染面较大的情况下对猪场周边大环境的整体消毒必不可少。这一时期要特别注意对未发生疫病的圈舍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前对猪圈粪便、垃圾进行彻底清扫,并且不能只使用单一的消毒剂,化学、物理、生物消毒法均可以混合重复使用。 |
上一篇:猪附红体病的诊断鉴别与防治对策
下一篇:内毒素对水禽的危害及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