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营养

家禽免疫营养及其系统性调控研究

日期:06-15 作者:杨小军,尹振晨- 小 + 大

如图3所示,微生物的营养代谢产物主要包括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次级胆汁酸和多胺等。SCFAs促进Tregs分化,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receptors, GPCRs),并能调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效应。饲粮添加400 mg/kg的包被丁酸钠可增加肉仔鸡胸腺与法氏囊指数,提高血液中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和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含量;此外,丁酸还可通过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吞噬作用以促进免疫稳态的恢复。其他代谢物共同激活核受体如芳香烃受体(ary1 hydrocarbon receptor,AhR),通过表达于免疫细胞以感知代谢产物的存在。相关研究表明,脱氧胆酸和石胆酸通过其核受体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调节免疫系统,在PXR敲除小鼠中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更为严重。

过往研究中,免疫营养调控所面临的明显问题是忽略了肠道微生物组的作用,因此诸如营养物质直接影响免疫反应的作用机制很可能需要重新评估。此外,阐明营养-共生菌-免疫三者如何在分子水平发生,以及如何将营养介导的微生物的改变转化为适度的免疫调节效应,将是未来研究的关键。

5 小结

家禽免疫营养追求实现营养供求与免疫稳态间的平衡,并通过精准营养调控,改善肠道微生态健康,促进适时免疫。但仍需要重视以下问题:1)每种营养物质在维持免疫稳态中都发挥作用,摄入不足和过量会造成负面影响,且尝试以剂量依赖的添加方式不仅成本昂贵,有时还会导致疾病易感性增加;2)不同生理阶段和状态下的免疫机能存在差别,只有实现适度的免疫激活效应,才可以利用“营养一体化” 理论来指导免疫调节。此外,还要综合考量表观遗传调控和肠道微生物对其的影响,尤其是营养-共生菌-免疫间的互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在未来的研究中,免疫营养还需要在非营养成分、营养工程、基因组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方面共同进行探索。

上一篇:动物源性原料在猪养殖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航:合成生物学助力精准营养

网站地图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关于阳光

冀ICP备14003538号  |   QQ:472413691  |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  |  电话:0319—3163003  |  

Copyright © 2024 天人文章管理系统 授权使用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