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活动“失速”,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物质横流的“现代人”生活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使用。自工业革命以来,长期持续增加的能耗、物耗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了地球环境自身调节能力能够承受的负荷。人为因素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与自然因素(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叠加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的变化。近年来,局部地区出现的夏季飘雪、冬暖开花等极端天气已经明显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影响全球气候的极地、雪山冰盖融化现象,更加充分表明了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一种最重要的中长期风险。近年来,减少碳排放,以给地球“降温”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双碳”即为“碳达峰”“碳中和”二词的合称,入选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减碳或低碳也成为了发展绿色农业的核心内容。笔者将对我国畜牧业中占主要地位的养猪业实施碳排放管理的意义、目标和主要方法进行简要总结和分析,为促进绿色养猪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 减少碳排放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 1992年5月9日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最终目标是要将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在该水平上人类活动不会产生对气候系统的危险干扰。截至2016年6月,已经有197个缔约国加入该公约。作为这个公约的补充条款,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简称《京都议定书》)出炉,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从2005年开始,发达国家承担减碳义务,发展中国家则是从2012年开始承担义务。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有14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该议定书,所有签约国的人口数量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0%。2015年,又有178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巴黎协定》,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在2022年11月7—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一步强调了《巴黎协定》目标的重要性,重申了“加快采取措施,逐步减少有增无减的煤电,逐步取消低效的化石燃料补贴,并使之合理化”的目标。 全世界公认,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粮食和能源危机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13年,我国首次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近年来我国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建立市场机制、提高森林碳汇等有力政策,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构建完成“1+N”政策体系,并积极推动落实,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养殖业一直是碳排放管控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是全球养殖业规模最大的国家,在“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养猪碳足迹分析 百度百科对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的描述是:它表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这里的碳就是指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地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制造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 广义的养猪(场)碳足迹,涵盖了饲料、兽药和养猪过程中使用的全部投入品的碳足迹,饲养场全部工作人员与养猪相关联的活动的碳足迹,养猪场建设、维护形成的碳足迹,养猪场全部设备、车辆和机械(具)运行的碳足迹,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碳足迹,垃圾和废弃物处理碳足迹,猪呼吸和排泄的碳足迹、生猪销售中活猪运输暂养碳足迹、屠宰加工和肉食加工的碳足迹,与猪肉相关食品销售和消费过程的碳足迹,相关厨余及其处理过程形成的碳足迹等各种耗碳行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当然,也应该考虑通过碳汇(carbon sink)减少碳足迹的数量,例如:植树可以把碳储存在木质中从而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对养猪碳足迹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因素和过程。单以与饲料相关的碳足迹为例,至少应包括:1)饲料种植、收获、加工和储运,还应把各种损失计算在内;2)动物来源饲料的碳足迹,例如鱼类捕捞,运输、加工后形成的鱼粉,在经过包装、运输和储存都会有碳耗和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当量)产生;3)矿物源饲料碳足迹,例如食盐加工储运过程的碳足迹;4)工业生产的饲料添加剂碳足迹;5)浓缩饲料、精补料、配合饲料加工储运过程的碳足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