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眼中的实力是什么? 1、是理念 理念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的基础,理念错了,行为就会出现偏差,结果就难尽人意。比如,“做大做强”的提法,错就错在理念。什么是理念?理念与观念关联。上升到理性高度的观念才叫“理念”。在我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关键阶段,毛泽东同志撰文反驳了速胜论,提出了《论持久战》的伟大思想,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今天,中国养猪业的一地鸡毛,其根源,何尝不是理念的错误? 2、是系统 养猪业与饲料、动保的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和体系。一个是强调好卖,一个是强调健康与成本。销量可以通过迅速扩大产能、创新营销模式、人海战术等方式实现,而养猪,则必须脚踏实地的尊重周期、科技、文化和系统。应该说,养猪业比饲料、动保业要难得多,系统能力也更重要。所以,很多企业饲料业务做得风声水起,而大举进入养猪业则折戟沉沙。 很多企业虽然挖到了人才,但人才到了新的环境,需要文化、理念的支撑和团队的磨合与协同。绝不是有好的硬件,再挖几个人就可以的。 3、是决策能力 纵观行业风云,很多养猪企业走了“麦城”,除了防疫水平差、养殖水平低下、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当属决策能力了。确定干还是不干,叫决;明确用什么方法和工具干,叫策。决策,就是做出用什么工具和方法去达成什么目标的难以逆转的决定。——《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 中国的很多企业,决策机制有很大问题,形同虚设,基本是实际控制人的一言堂。客观地讲,一个企业的大发展在决策上归功于他,企业的衰落,也难辞其咎。正所谓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4、是变轨能力 行业在不同时期,其发展逻辑是不一样的,何况,养猪业还有所谓的“猪周期”。2018年以来,由于非瘟疫情的爆发,实际上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一,是风险在加大,不管是疫情还是成本、价格;第二,从仅仅重视成本,到成本+经营的双能力驱动。成本取决于采购和管理,经营取决于前瞻和节奏。这一点,毫无疑问,牧原、中粮和扬翔做的要好得多。 很多企业正是因为重视产能,重视规模,重视防疫,重视成本,而忽略了经营的节奏,不顾手中的“弹药”,最终陷入困境。表面上看是资金链紧张,实则是缺乏变轨能力。不具备变轨能力,钱越多,扩张越快,亏损只能更多。 五、企业的战略定力 每个大企业都有自己的方向、目标和战略。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变化,依据本身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战略首先是根据环境变化的选择。所以,在商品饲料需求量迅速下降的情况下,有实力的饲料企业进军下游,甚至是全产业链不能说是错,而错就错在目标、节奏和能力咨询的匹配。 我们看到有的企业在猪价行情好的时候,就对外宣称要出栏千万头,而陷入亏损,马上就要“重归饲料业”。从行为上来看,缺乏战略的定力。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战略一定是中长期的,而非朝令夕改的。当然,如果是因为资金链等迫不得已的原因是可以理解的。 散户和家庭农场的迅速退出,给饲料企业出了一道考题,也是一道必考题。不管是进入产业链上下游,还是重归饲料主业,其需要解决的依然是竞争的问题。换句话说,像牧原这样的企业,不仅养猪,还有自己的饲料厂、动保公司、屠宰厂、物流公司,同样面临和双汇这样企业的竞争,甚至别无选择。 回到“饲料主业”后的企业,面对的是更加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这才是行业的本质。因此,重新剖析行业的趋势和逻辑,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找到或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下面,考验的就是你的战略定力了。未来,行业还会巨变,机会还会不断出现,而没有战略定力,你可能就无法找到自己的行业位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