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疾病控制领域 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牛结节性皮肤病、牛呼吸疾病综合征和牛腹泻综合征等是影响我国肉牛牦牛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兽医公报》统计,2021 年1—9 月我国共报告2起牛口蹄疫疫情;布鲁氏杆菌病每月都有疫情报告,共17 433 例;牛结核病每月都有疫情报告,共212 例;牛结节性皮肤病共计17 起,共涉及1 863 例病例,其中:内蒙古8 起,位居第一;其次为海南、云南、陕西等省。炭疽病在多地暴发,较往年有明显增加,涉及127 头牛,与多地遭遇洪涝灾害有关。在东北地区首次报道牛赤羽病(又称阿卡斑病),从患先天性关节弯曲- 脑积水综合征的新生犊牛分离到阿卡斑病毒等。《生物安全法》于2021 年4 月15 日正式施行。《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将生物安全和重要疫病净化首次列入种畜场考核指标。 在牛用疫苗研发方面,获批新兽药证书3 项,包括牛口蹄疫O 型病毒样颗粒疫苗(一类),牛口蹄疫O 型、A 型二价合成肽疫苗(多肽0506+0708)(三类),牛病毒性腹泻/ 黏膜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二联灭活疫苗(1型,NM01 株+LN01/08 株)(三类)。用于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的山羊痘灭活疫苗、布鲁氏菌或疫苗(粗糙型,RA342 株)、牛支原体活疫苗(HB150 株)已申报新兽药注册证书。 在牛用诊断技术研发方面,2021 年获批新兽药证书3 项,分别为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3ABC 阻断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三类),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荧光抗体(三类),A 型口蹄疫病毒抗体胶体金检测试纸条(三类)。牛支原体ELISA 抗体检测试剂盒申报了改良型兽医诊断制品注册。发布牛结核病多方法联合诊断规程团体标准1 项,制定报批牛巴贝斯虫病诊断技术国家标准1 项。 在牛用化学及中兽药治疗药品方面,3 个产品获新兽药注册:白头翁皂苷提取物获二类新兽药证书、恩诺沙星子宫注入剂与利福昔明子宫注入剂获五类新兽药证书。“羟氯扎胺原料药”获农业农村部兽药产品批准文号批件;“羟氯扎胺混悬液”完成产品生产;“羟氯扎胺+ 左旋咪唑”复方混悬液完成药学、药剂学及质量控制等临床前研究,正在向农业农村部进行临床试验备案申请。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腹泻病的中兽药鹳榆止泻散和加味玉屏风散已完成临床研究,达到申报新兽药注册证书阶段。一些益生菌制剂在“饲料端禁抗,养殖端减抗、限抗”形势下,作为抗生素替代产品用作饲料添加剂。 4.4 设施与环境控制领域 国内肉牛散栏直线育肥方式陆续普及,育肥牛出栏月龄缩短4~6 个月,北方寒区背风、厚垫草、加热水槽是断奶犊牛冬季低温冷培饲养的三大重要措施。牦牛养殖模式方面,评估了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梯度、不同生态环境下牦牛棚圈类型,研发了牛舍+ 运动场+ 草棚+ 注射栏“四位一体”、环境友好型全装配可移动生态牛羊畜棚设施,牦牛全自动分群称重、恒温饮水、犊母分离补饲槽、小型TMR 搅拌车、药浴池等辅助养殖装备开始普及。环境控制研究重点集中在冬季通风及保温,以舍内外温差为控制变量的自然通风自动控制系统,可提供稳定的通风量并有效改善畜舍空气环境;太阳能恒温饮水系统,保证适宜饮水温度,同时可节能、降低设备投入。针对牦牛冷季常用的“暖棚+ 补饲”模式,可满足高海拔寒冷地区牦牛育肥生产的环境要求,但完善牦牛舍顶棚通风装置更有助于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养殖设施方面,高投资TMR 精准饲喂管理系统在规模场应用较多,经济型的适度规模TMR精准饲喂技术有待发展;国产中高端青饲料收获机,籽粒破碎技术、自磨刀技术、多割台互换技术已成熟,综合性能明显提升;立式圆盘割台、切碎长度可调、籽粒破碎、自磨刀、多割台互换、液压履带无级调速等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小型青饲料收获机,改变了“小型即落后”传统认识。管理平台内容发展更加全面,提供远程控制、智能控制、数据分析、数据预测,研究热点朝着预测与智能控制方向发展,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管理手段是应用开发的着力点。牛场粪污处理与利用方面,重点开展了牛粪资源化利用、环境风险因子评估等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以牛粪为原料合成的N- 卤胺改性工程生物炭具有作为水净化抗菌剂的作用;牦牛粪生物炭Y-500 对铀的去除效果最好,同时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开发作为高效且经济的吸附剂和电极材料。 |
上一篇:中国奶业未来四大挑战与对策
下一篇:2021年奶牛产业技术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