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立一个良好的药房制度,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第一个,建立分类和分级管理用药原则。预防使用广谱抑菌性的,治疗使用窄谱杀菌性的,尽量使用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尽量对症治疗,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抗菌药物不是万能的,不应该有万能的特色药物;第二个,建立细菌药物敏感性数据库。建立月、年计划,主动分菌,定期开展药物敏感性测试,筛选本场主要致病菌的敏感药物。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以下相应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兽医抗菌药物,应当予以警示,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谨慎;(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兽医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第三个,建立轮换用药程序,在不同阶段针对性的使用抗菌药物,不同阶段筛选多个用药方案,定期(季度)轮换。 3、关注临床药效作用最大化 我们要关注临床药效中最大化,只要选择对了药才能够实现临床作用最大化,除了它之外,还要实现临床毒副作用最小化,这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说药物的临床作用无非两点,一个是全身作用,一个是肠道作用,但药物还有它的作用特性,我们把药物作用特性分为时间依赖型、浓度依赖性、浓度和时间双依赖性。时间依赖性的药物是高于有效浓度以上维持时间越长越好,很多药物比如说β-内酰胺类、酰胺醇类、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都是如此。浓度依赖性的药物它必须有一个足够高的浓度,比如说在我们临床上通常是以它有效浓度的8到10倍来决定是否能够实现有效的杀菌作用。还有一些药物是浓度和时间双依赖性,既要有维持很长、很高的有效浓度,同时还有一定的值,比如说我们常见的恩诺沙星。 (1)、用好药 “好药”的设计,我们一定要关注什么?哪些临床给予的时候,动物体内环境对药价发挥是否会有影响?在饲料中添加,水、空气中的氧气都会对饲料中的稳定性带来挑战。人在吃药的时候,直接拆个包装马上服用,要么打针,要么口服,而不会像我们动物把它放在饲料中,放7天以上才用,所以这就是我们说的饲料给药的问题。另外还有个头痛的问题,就是适口性的问题,人有一句话叫良药苦口,对动物来讲从来不接受这个理念,苦的一定不吃。很多药物由于人和动物的区别,一定会带来几个问题,一个是在胃内排空的时间缩短,所以很多药物在胃里形成食糜,而这种内环境会对药物的稳定性带来挑战。因为兽医的给药和人的不同,人一定是治疗个体,而兽医是群体的治疗预防。我们希望它有篱笆作用,篱笆作用在体内一直维持有效。怎么实现我们的营养浓度?看这个药的作用是什么,是全身作用还是肠道作用,如果是全身作用,药物在体内吸收是持续的,也就是第一次采食和第二次采食之间,药物一直在吸收。另一个对肠道的作用,肠道作用要先路过十二指肠,再到空肠,再到回肠,也就是说十二指肠阶段,它即使溶出也不被吸收,才能有效地到达回肠阶段。关注临床药作用最大化,同时要关注毒副作用最小化比如说我们常见的氟苯尼考,它有严重的免疫抑制和胚胎毒性,所以对于免疫抑制的疾病它更加不能使用。对怀孕动物也不能使用,包括替米考星心脏毒性,它在体内发生的毒副作用也跟剂量有关系,所以我们使用的时候,不要高浓度,只要达到有效浓度。针对这些药物的使用,我们选择微囊性的药物,哪些药物可以实现缓释、掩味、同步释放、液体药物固体化、过胃(减少溶出)肠溶定位释放。微囊化也是我们要关注的工艺特点,当前的微囊化有两个工艺,一个叫包被型,一个叫骨架型。 |
上一篇:饲料厂常见安全隐患100条